存世僅數枚的貴州“黔寶銀餅”

        收藏快報 15-06-10 09:46:14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晚清時期貴州省鑄造的“黔寶銀餅”,是近代銀幣中的大珍品之一,因其極為罕見,大多數收藏者根本無緣得見,故而鮮為人知。

          明代中后期起,西班牙銀幣等外國銀元陸續流入中國,因其比傳統的白銀貨幣——銀兩鑄造精美,成色固定,抵值準確,交易使用方便,逐漸被國人接受。鴉片戰爭后外國銀元廣泛流通于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并逐漸成為我國主要流通貨幣。清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朝廷自鑄銀元,獲準后即向英國定購機器,在廣東開設銀元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幣(龍洋),流通市面,深受商民歡迎。此后,各省相繼仿效,紛紛開設銀元局鑄造龍洋銀幣。

          眼見各省機制銀元取得厚利,清光緒十四年(1888)貴州巡撫潘蔚也指示貴州官爐仿照外省銀幣式樣,在省城貴陽鑄造“黔寶銀餅”(圖1)。此幣正面中央圓圈內有“黔寶”二漢字,楷書直讀;圓圈左右兩側鐫根部結束的兩根花藤圖案,造型復雜別致;花藤外側飾有珠圈。背面鐫有大小三個同心珠圈,其中最內側小珠圈內的小圓環內密刻交叉的紋線;小珠圈外鐫結束的花藤圖案并外以實心圓環圍繞,外側環以中珠圈;中珠圈外環有“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十個漢字,注明了鑄造年份和鑄造銀幣的機構;漢字外還環以大珠圈。直徑約39.1毫米,厚度約2.5毫米,重量大約26.79克。黔寶銀餅根據正面圓圈內“黔寶”中“寶”字寫法不同,可分為“寶”字從“缶”和“寶”字從“爾”兩種版別。除光緒十四年版外,還有光緒十六年版。

          貴州“黔寶銀餅”具有濃郁的地區和民族特色:其一,從圖案設計看,“黔寶銀餅”沒有照搬各地龍洋銀幣上的龍紋圖案,而以少數民族的花枝珠圈為主題,簡潔明快,別具一格;其二,從錢文內容看,“黔寶銀餅”形制仿照廣東“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型銀幣,但沒有像廣東銀元那樣有記重、記值標志,而像傳統銀錠一樣只標明鑄地“黔寶”及鑄造時間和鑄造機構,獨辟蹊徑;其三,從鑄造工藝看,當時貴州無力購置先進的鑄幣機器,“黔寶銀餅”不是采用機器鑄造,而是就地取材以手工土法打制而成,制作工藝比較粗糙。

          晚清時期貴州經濟比較落后,民間商品交易以食鹽、布匹為主,加上交通封閉、不通公路,運輸主要是靠人背、馬馱,市場交易多使用銅錢、銀錠和外國銀元。因手工打制技術條件所限,“黔寶銀餅”鑄造數量不多;加上貴州少數民族素有以白銀打制首飾的習慣,銷毀較多,故現今存世的“黔寶銀餅”極為罕見。已故著名錢幣收藏家張璜在其著《中國銀元及銀幣目錄》(1981年版)中認為:“黔寶銀餅至今流入收藏者手中的僅有數枚”。“黔寶銀餅”已成為中國銀元20名珍之一,北京誠軒2006年秋拍錢幣專場曾上拍一枚光緒十六年制造的貴州“黔寶銀餅”(圖2),估價人民幣100萬—150萬元。該幣為美國著名錢幣收藏家耿愛德(E.KANN)舊藏,曾經收錄于錢幣專著《中國幣圖說匯考》和《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圖片的實物,因而備受藏家追捧,經激烈競爭,最后以人民幣203.5萬元的高價被慧眼識珠者收入囊中,創造了該場拍賣會最高的成交價,贏得了全場喝彩。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1黔寶銀餅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2貴州省造光緒十六年黔寶一兩(正)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3貴州省造光緒十六年黔寶一兩(背)

        ■來源:收藏快報 福建福州 葉偉奇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