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石臺 雨林
母親的老式梳妝匣里,有一枚日本明治七年(1874)的一圓銀洋(見圖)。這枚銀洋是外婆的父親傳給外婆,外婆又把它作為陪嫁贈予了母親。銀洋歷經三代人之手,有些地方因為長期的摩挲,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光澤,但銀洋上花紋細膩,雙龍盤旋,依舊栩栩如生。
銀洋正面圖案為環繞的珠圈和設計獨特的小太陽圖案,兩側為呈弧形排列的櫻花枝葉,中間的文字為漢字“一圓”,下面是綢帶扎成的同心結;背面的圖案為圈珠環繞的“飛龍戲珠”,龍頭成魚頭的形狀,曲體聳肩,置于龍尾,整體遍布鱗甲,形象十分溫順。飛龍圖案以順時針方向盤旋,騰云駕霧,呼之欲出,頗具美感和神韻。珠外順時針方向鑄造有發行年份“大日本·明治七年”及“416·ONE YEN·900”的字樣。它包含的信息為這枚幣值一圓的龍洋重量是416英厘,換算后是26.96公克,相當于我國的七錢三分多;含銀量達千分之九百,即九成。
查閱史料得知,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日本維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購買英國機械鑄造了第一批龍洋,面值有五錢、十錢、二十錢、五十錢、一圓五種。明治八年日本政府模仿美國的貿易銀元,鑄造了被稱為“貿易銀”的銀元。貿易銀較原先的銀元重,由原先的416英厘變成420英厘。因兩種銀元的重量不同引起幣制混亂,明治十一年,日本政府決定停止貿易銀的鑄造,又用明治三年銀幣的版面、成色、重量,鑄造銀幣,一直到明治三十年。而后日本改為金本位,并自1898年4月起全面禁止銀元流通。因而日本龍洋被大量輸入中國,在日本勢力較大的中國東北等地區流通了相當長的時間。
在母親的描述中,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了我的曾外祖——一個精明能干的徽州商人。因謀生的需要,曾外祖不得不從小背井離鄉,外出創業。待積累了一定資本后,曾外祖開始往返于東北和安徽一帶,他將皖南山區的優質茶葉販賣至東北,又從東北購進老山參等名貴中藥材帶回安徽。一路風塵仆仆,一路風餐露宿。憑著自己的勤勞踏實和誠信義氣,曾外祖在老徽州一帶小有名氣,先后開了十幾間鋪子,修橋鋪路,廣行善舉,族人無不受其恩惠。這枚穿越了140年時光的日本龍洋就是曾外祖當年經商的見證。他所留下的也不僅僅只是這枚銀洋,更重要的是老徽商的駱駝精神,那種敏銳的創業眼光,進取的人生態度、誠信的處世風格、合作的人際關系。這些,讓后人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