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大最早的兩枚古幣
兩枚黃色的錢幣,一大一小,用尺量一下,一枚直徑3.5厘米,另一枚4.5厘米。掂量在手中,還有些分量,金雷大的古錢幣收藏之路,就是從它倆開始。
在湘湖下孫文化村的抱布齋我見到了金雷大。走進抱布齋,張張玻璃陳列柜都擺放著各式的錢幣。從商朝的骨貝到第五套人民幣,不同貨幣間的時間跨度還真有點大。今年67歲的金雷大,是抱布齋的主人,整個館的古錢幣,都是他一枚枚收藏起來的。除此之外,他還是浙江省民間收藏家學會蕭山分會的會長。
說起抱布齋起名的緣由,金雷大笑著問我,“你知道原先歷史上布匹也曾作為一種貨幣流通在市場上嗎,抱著布也就是抱著錢幣的意思”。
別看現在的抱布齋已有了眾多藏品,但有兩枚看似不起眼的黃色古幣對金雷大來說卻是與眾不同。“小時候就看見家里的抽屜擺放著那兩枚古幣,當時我還不在意。沒想到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再看見時它們深深地激起了我的興趣。”
“開始收藏時不像現在有這么多參考資料,我只能通過看一些古籍增加知識。最終經過驗證,那兩枚最初的古幣是黃銅材質,清中期,可能是鎮在廟宇亭柱下面的錢幣。”金雷大介紹道。
80年代,金雷大是蕭山布廠的職工,每周休息一天,一個月的工資是29塊,還有兩元飯貼。“那個時候大家都還沒有什么收藏的意識,身邊也能收到許多古幣。”每當休息日,他就會從家騎著永久自行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詢問是否有古幣,能否出售。
“當時有銅錢的人家可多了,如果賣給廢品回收站,每斤才一塊五,我問他們買,一般都是幾毛錢一個。當時冰棒1毛錢一根,我想想就少吃幾個冰棒,去買錢幣”騎著自行車,金雷大有時從蕭山到了富陽,有時又去往了紹興,一枚枚古幣,就這樣收藏了起來。
收藏了這么多錢幣,有一枚錯過的古幣讓金雷大遺憾至今。“1985年,在富陽,我在一戶老兩口家里見到了一枚直徑8.5厘米的‘乾隆通寶’,背面還有龍鳳雕花以及‘寶泉’二字。當時那大爺開價10塊,我砍到5塊,最后他只肯還價到8塊,我沒忍心。過了兩周,我下定決心前去購買,沒想到大爺說錢幣被他妻子收了起來,要傳給孫子,不再賣了。”
2009年,作為蕭山錢幣學會的一員,金雷大開起了抱布齋,供大家前來參觀,平時他還常常幫市民做免費的鑒定。來到湘湖下孫文化村的游客也通過抱布齋了解了我國錢幣發展史。
“收藏錢幣,本身就是一種傳承,而那兩枚貨幣還是我與父母之間的傳承。現在我的兩個小孫子也很喜歡錢幣,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繼續傳下去。”金雷大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