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藏家5000元淘出“北宋交子印版” |
發布日期:09-03-25 08:52:0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 |
從中學歷史課本里我們知道,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期出現在四川盆地。但交子和交子印版實物,至今仍然“芳影無覓處”。近日,四川錢幣收藏界曝出驚人發現,成都藏家杜先生收藏的一件帶字銅塊,被認為“很可能是北宋交子的印版”。目前,這個銅塊已在省內錢幣界引起熱議,而業界也已決定邀請全國名家一起參與探討。 緣起:草堂淘來帶字銅塊 記者看到,這件在業界引起轟動的銅塊為青銅質地,呈長方梯形,銅塊上可以看到明顯的不規則斷口,歷經風霜的表面呈現出水坑銹。銅塊的一面光潔無文,另一面則有豎向的三排文字,兩邊為交叉“田”字型圖案。 據杜先生介紹,這件銅塊是他3年前在草堂北大門的古玩市場淘到的,從包漿、銹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老貨。由于市面上罕見帶字的銅塊,杜先生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盡管沒有認出上面的文字,但杜先生認為這可能是塊銅印章,就花了5000元將其買下。 “當時買的時候帶著點賭的性質,如果上面刻的文字內容比較好,就買值了,否則可能就虧了。”杜先生表示,盡管自己從事收藏十幾年,但買下這件東西時仍然有點忐忑。 不久后,杜先生將銅塊拿給成都錢幣界的資深鑒定和收藏家李亮過目,他認為銅塊有字的一面微凸,為供印刷用的銅版,“應與四川紙幣鈔版有關”。而對漢學和錢幣都有研究的專家高文看后辨認出,銅塊上的文字從左到右為“拾柒日終,丙午嵗,第貳界”,并進一步指出“這件藏品可能與交子印版相關”。 發展:銅塊身世引發熱議 直到去年底,在行內頗有名氣的杜先生淘到這件帶字銅塊的事情,才在業界廣泛流傳開來。四川錢幣收藏愛好者嚴映全看后認為,從銹色、包漿、銅質來看,這件東西應該能追溯到宋代;從外形特征、文字花紋上看,這應該是供印刷所用的銅版;而藏品上的自然砸痕,也符合交子印版使用后毀版的特征。 讓嚴映全更加強烈地判定“這可能是交子印版”的證據,是銅塊上的“第二界”三字。據嚴映全介紹,研究表明,民辦交子為了便于管理和穩定運營,以三年為一界以舊換新。交子首界發行于咸平六年(1003年),第二界發行于景德三年(1006年),而1006年恰好是丙午年,這和銅塊上的“丙午歲”三字相符。 困局:民間藏品的身份危機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這件銅塊并非出土之物,沒有考古報告和其他物件佐證,僅憑對實物和歷史資料的參考對照來判定“這是交子印版”有些牽強。四川省收藏協會理事、錢幣收藏者萬慰親也表示,現在的說法只是民間藏家和研究者的推論,而真正拍板的,只能是政府文物部門。 對此,有業內人士遺憾地表示,這再次顯示出了民間藏品的“身份危機”。由于民間藏品只能通過藏家自身的判斷和藏家間的交流來確定真偽,在流通價格高低之中顯示其價值,但藏品真正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評估和傳播。 盡管如此,四川的民間力量正在積極地推動對這件銅塊的研究。據萬慰親透露,目前業內已有人帶著銅塊的圖片前往北京,請教中國青銅研究會會長賈文忠和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戴志強,國內的一些行家下月也將前來四川,一睹藏品實物。本報記者潘佼佼圖片由收藏者提供 交子 據史料記載,宋代銅錢和鐵錢并用,四川地區盛行鐵錢,但鐵錢極為笨重,例如買一匹馬要用鐵錢二萬枚,重一百多斤,攜帶極不方便。宋真宗時,成都16家富戶聯合起來,共同發行“交子”,使用交子的人可向交子鋪兌換現錢,每千錢扣除3%作為手續費。“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話,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