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收藏鑒定舊著回眸 |
發布日期:11-10-25 08:30: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 |
我所編著出版的六本古錢幣收藏鑒定書籍中,《中國古錢集藏指南》印數最多,前后數次加印,達10多萬冊,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收藏熱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寫這部書的目的,就是想為愛好古幣而不具備這方面知識的初入道者,提供一個簡便的捷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表述。 客觀地說:這本書在普及古錢知識、傳播中國錢幣文化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得到了讀者的喜愛與認同,我曾收到臺灣、澳門等地的讀者來信。據陜西省文物局的同志介紹:法國國家錢幣博物館的弗朗西斯科先生曾將此書及其他拙著作為收藏研究中國錢幣之參考必備。上海泉家余榴梁先生亦曾建議,將此書每年增訂,根據價格變化重印一次。 但是,當今隨著時光的流逝,古錢市場的千變萬化,人們收藏鑒定水平的不斷提高,此書也是顯露出不少的瑕疵與問題。 首先,由于成書時考慮讀者的急需,故錢幣價格占全書分量過多,經過近20年的變化,古錢價格飛漲,故市場參考價已不適應,況且當時由于資訊限制,所列價格亦不能細致準確地反映各地千差萬別的實況。 其次,由于偏重速成、實用、快捷和可操作性,該書對于中國錢幣史的悠久、豐富多彩、發展特色和系統性介紹得很不夠,強調了市場性與經濟價值的一面,缺少厚重與歷史文化氣息,而這正是當時也是現在大部分古錢幣書籍的通病。 至于書中所述搜求古錢幣的渠道,篩選珍貴古錢的標準,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操性,對于初學者有一定的幫助。但隨著出土品的激增,收藏隊伍和收藏市場的不斷擴大與提升,今日回頭看,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還要指出的是書中,特別是“藏品精拓”部分,還存在著一些概念不清和失誤之處。如精拓312頁,“乾元重寶”廣穿錢,制作精細,本應視為樣錢或初鑄精品,卻標為未能流通之當二錢。305頁之帶柄“半兩”實為澆鑄時帶出澆道流銅所致,古代錢樹,枝狀未經清理時,即是如此,并非特殊版別。另外在文字敘述中因筆誤,將環錢與方孔圓錢混淆,將先賢藏家王蔭嘉誤為王嘉蔭等。每感于此,則愧歉之心,油然而生。 回眸二十年前四著,感慨萬千,當今已是商品大潮席卷蜂擁而來,任何古雅之物,皆被熏天銅氣所染,我不敢罵“臭銅”。年老位卑,區區一介草民,萬事仰仗社會布施,焉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