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方寸之間的大世界 |
在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錢幣收藏則是既通俗易懂、又不受資金多寡限制的好選擇。收藏小小的一枚錢幣,還可以學到經濟、政治、軍事、民俗、宗教、金屬、度量衡、美術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識。
上古貨幣流行龜貝珠玉,以自然物為幣材。考據從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詩經·菁菁者莪》有“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之句。貝幣的計量單位為“朋”。郭沫若先生對“朋”字有專門考釋,認為1朋為10貝。“朋”字寫法為兩個并列的甲骨文“貝”字,選擇貝幣的計量單位為“朋”,反映出上古先人對財富的炫耀心理和對收藏貝類的原始審美觀。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錢幣收藏大家。現存最早錢幣學著作《泉志》的撰寫人洪遵,為南宋著名的錢幣收藏家。據清代學者徐珂《清稗類鈔》記載,道光年間時任浙江布政使(相當于今天的浙江省省長)的劉喜海嗜好錢幣收藏,曾用自己藏品中的4600種錢幣拓片編集了一部101卷的《古泉苑》,又以三年之功考訂翁樹培《古泉匯考》,終以荒失時政、“嗜古”遭彈劾。這對當今政府公職人員來說是個很好的教訓,對收藏要適可而止,不能一味沉湎。民國時期寧波的鄭家相,著作有《中國貨幣史》,紹興的戴葆庭,著作有《古錢大辭典》,他們都是錢幣收藏大家。當代“泉學宗師”馬定祥,曾把自己收藏的大量錢幣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2007年春季,中國嘉德“馬定祥錢幣收藏”專場拍賣中,馬定祥收藏的“孫中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金質呈樣試鑄幣”以人民幣616萬元成交。這一紀錄,遠遠超出了中國嘉德2006年春拍“馬定祥收藏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中“中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壹圓金幣”319萬元的成交價紀錄。 從近年來國際拍賣市場行情來看,錢幣的收藏投資前景光明。2002年7月30日,一枚1933年面值20美元的“雙鷹”金幣在紐約曼哈頓的蘇富比拍賣行專項拍賣(注:以一枚錢幣專門辦一次拍賣真可謂絕無僅有)。這枚金幣以250萬美元起拍,經過激烈的競爭后最終以創天價的660萬美元落槌,加上15%拍賣手續費和金幣面值20元,成交價共計為759.00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80萬元),它一舉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昂貴的錢幣,真可謂名副其實的天價。這枚1933年的“雙鷹”金幣輾轉于盜賊、國王和特工之手,如今終于顯示了它非凡的價值,頗具傳奇色彩。 此前,1999年,一枚1804年的銀制美元以超過410萬美元賣出,當時還一度被稱為“硬幣中的達·芬奇名畫”。 1991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