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洋洋灑灑,氣象萬千。年號是個綱,版別皆為目。
形制,材質(zhì),折當,文字,這四大要領(lǐng),決定古錢的用途,價值,藝術(shù)去向。看錢,識文,研讀,判斷,實在是古錢研究的首要課題。凡甲骨、篆書、隸書、行草、魏碑,皆為常態(tài)化錢文。盡管眼花繚亂,但總不失大家風范。即使義軍鑄錢,也是請草莽之中頗有文采者,例如吳用之類。但是可惜,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梁山義軍鑄錢。可能是因為徽宗宣和之年鑄錢依然居高不下之故。宣和通寶大型祭祀樣錢,背袞,即為奇貨可居。見圖:
(數(shù)據(jù):160,8.5,37.5;856克)
無獨有偶,另見大乾通寶,也是背下袞。
(數(shù)據(jù):83,8.2,19;229克)
楷書賦予工筆,所謂秉筆直書,中規(guī)中矩,比較篆隸書法筆法多變,更富色彩。這在大型古泉上,似乎較好體現(xiàn)。但,在超小型平錢上書寫楷書,難度會更大些。見圖:
這些小型楷書錢,直徑僅為21毫米。這在翻砂澆鑄的工藝狀態(tài)下,點、撇,捺,勾,都要清楚明了,可見,當時的工藝技術(shù)水準是相當高超的。
楷書古錢,獨樹一幟。無疑,同九疊篆書一樣,也是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