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錢到代問題的求證
北泉軒
古錢幣是歷史的遺產,承載內涵厚重。上下五千年,延宕深遠,更新萬象。造物主凝神聚力,工藝升騰,靈氣與神韻鑄納其中;賦予人文,理念和意涵融匯表里。愛好者苦于真假難辨;癡迷者煩于仁智難平。愚以為,遺世實物,必有客觀存在。物化者,質和量的統一。量是質之涵,質為物之性。大量同類品數據的差異,體現了客觀物質的實在性。試想,來源于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同類可互證,同宗可求證,合情合理。故觀其表,測其里,則可推其時代。測定理論常數,形成概念,再考慮金屬的自然銷蝕系數,是否到代的估測則大大地進了一步。
以前秦圜錢為例,表列常數,或可作為標的。
圜錢重一兩十四銖數值表1
名稱 重一兩十四銖 直徑(毫米) 35 重量(克數) 13.82
重一兩十四銖 35 11.89
重一兩十四銖 35 11.85
重一兩十四銖 35 10.05 平均值(常數)35 11.9 鎰六化數值表2
名稱(圖片)
直徑(毫米)
重量(克)
鎰六化(形變品)36 15.7
鎰六化(面星品)35 12.2
鎰六化(正常品) 31.5 9.87 平均值 31——35 9——12
圜錢是方孔園錢的初始形態。重一兩十四銖最先,面背雙面均無內外郭;而鎰六化開始正面有內外郭,背面平漫。而秦統一后推行半兩,依然采用了共字、垣字、濟陰等最初圜錢的形態。
無論現實展現何種形態(如生坑——沙坑、水坑、土坑;傳世。)均考察同品古錢(而對其批次數據差異,則可忽略不計)的常態數據,則基本可以研判是否到代。當然,目測是第一關,是必須要通過的。
謹以此見,商榷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