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文/王煜]央視5月12日的《軍事報道》,報道了火箭軍某導彈旅教育引導官兵強化思想認同、在轉型重塑中彰顯忠誠,努力鍛造過硬導彈勁旅的事跡。這個旅是我軍最后一個裝備DF-3A型中程彈道導彈的旅,在近年換裝DF-21型中程彈道導彈后,緊貼實戰、牢記使命,加快形成戰斗力。在改革強軍的大潮中,這個旅即將迎來再次改編換裝。
這個旅每個月都要利用駐地周邊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育實踐。通過參觀學習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筑牢指戰員們積極投身改革強軍的堅定信念。該旅有十多個分隊在改革中面臨著“撤并降改”的風險,對此,該旅官兵不為所動,一心一意搞訓練、扎扎實實提升戰斗力,樹立起了優秀的榜樣精神。
這個旅剛開始只是一個導彈團,隸屬于第二炮兵某基地,組建于1970年,是火箭軍各導彈旅中的“老資格”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該旅最后一個裝備了DF-3/A型液體中程彈道導彈。前不久,他們又換裝了DF-21型彈道導彈。很快,在改革強軍的大潮中,該旅已經抽調骨干組成集訓隊,準備迎來再一次換裝,成為對日韓威懾的又一支“殺手锏”部隊。
這個旅駐扎在丘陵地帶、植被茂密、空間狹小,使用液體燃料的DF-3/A在這里受到了很大限制
DF-3A型中程彈道導彈于1986年首射成功,該彈射程可達4000公里,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式核彈頭,是懸在第一、二島鏈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但該彈作為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加注起豎都十分麻煩。而且車隊多、目標大,生存性能和威懾力都大為下降。而且DF-3/A系列只能使用核彈頭,作戰靈活性也受到了影響。
進入新世紀后,使用液體燃料推進、固定陣地發射的DF-3/A,性能已經遠遠落后于美俄等國當時裝備的“潘興II”和SS-20等固體中程彈道導彈。前不久,該旅換裝了DF-21型固體中程彈道導彈。雖然這只是基本型的DF-21發射車,但也能使用DF-21A/B型彈道導彈。盡管最大射程略有下降,但該彈可以使用多種常規彈頭和核彈頭,作戰靈活性大大提升,命中精度也從1500米級下降到了500米以下。再加上DF-21作為固體彈,反應速度和生存性都有所提高,該旅的綜合戰斗力一下子又上了一個臺階。
由于是已經裝備部隊多年的成熟裝備,該旅在接裝后又加班加點的投入到訓練中去。因此,該旅很快就形成了戰斗力,再次擔負起對日韓一線戰略威懾的光榮使命。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中國DF-21導彈旅有6個發射營,每個發射營有3輛機動式儲運、起豎、發射三用車(TEL),一個導彈旅可能裝備有72發導彈,火力相比換裝前大為提升。
基本型DF-21發射車還有一個不同于后輩的“絕活兒”,那就是通過旋轉發射器來調整導彈發射姿態,減輕導彈點火后姿態控制系統的壓力。在導彈射向范圍變化過大的情況下,會造成FG-4型火箭發動機的偏轉角過大。在地面通過旋轉發射筒調整姿態,可以減輕姿態控制系統的負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要轉彈粗瞄,還要轉動臺體軸精瞄。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從DF-3A到DF-21,再到接受調整改編。短短幾年,這個旅走過了中國中程彈道導彈的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這也正是改革強軍大潮中我軍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對于肩負反介入作戰使命的火箭軍部隊來說,精確打擊第一、二島鏈的目標,比起單純的對日核威懾更加重要。國產中程彈道導彈正逐漸朝著彈頭多樣化、制導復合化和機動越野化等方向發展。即停即打、機動突防,會不會是這個旅的未來呢?
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雄獅勁旅鎮天疆,時刻聽從黨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