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塊500元買來的“袁大頭”,一鑒定才知都是贗品,實際價格還不到50元。本想收藏“袁大頭”的市民邱先生,一不小心成了“冤大頭”。
邱先生今年40多歲,平時就酷愛收藏。2001年年底,他在道外區同記古玩市場遇到一位老人要轉讓“袁大頭”。老人告訴他,這些錢幣都是祖傳的,由于著 急用錢才不得已要賣,每塊500元,而當時袁大頭的市場行價都在600多元,邱先生覺得很劃算,就買了20多塊“袁大頭”。
到了今年3月份,邱先生拿著“袁大頭”前往北京準備出手,但一連走了多家古玩市場,均被告知這些銀元是贗品。一位文物鑒定家告訴邱先生,他買的錢幣實際上 年限還不到10年,更不是純銀的,而是黃銅度了幾層銀,實際價格連50元都不到。回到哈爾濱后,他再次找到了當初那位老人,但由于交易時并沒有相關憑據, 邱先生很難維權。如今,這二十多枚“袁大頭”讓邱先生體驗到了成為“冤大頭”的經歷,這讓他更理解了一句話:“收藏市場,投資需謹慎!
銀元是藝術品投資市場里最為常見的收藏品種之一。據了解,銀元又稱銀幣、洋錢,而在當前市場上,尤以民國袁大頭銀元最常見。目前收藏市場上,前景如何?
銀元俗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在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而在收藏市場上,銀 元以民國“袁大頭”、清代央版龍洋最為常見。“袁大頭”是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后,廢除各省造幣權發行的銀元,在解放前流通極廣,現存的銀元藏品也 最多。
最近兩三年,錢幣市場里的低檔老銀幣板塊漲勢喜人,幾乎絕大部分低價銀幣價格都翻了一番以上,一些比較珍稀的高端老銀幣,更是受到了投資者的大肆追捧,交易價格屢創新高。
業內專家還提醒,由于錢幣市場上珍稀老銀幣贗品非常多,甚至連一些錢幣拍賣會上的珍稀銀幣也不保真,所以在決定花大價錢買珍稀銀幣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防止“打眼”上當。
來源:華夏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