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派寶會將于2017年5月19日在北京市海淀區寶盛南路1號院東區20號樓3層舉辦“傳承中華文明——派寶會首屆稀世錢幣品鑒會”,時間為9:30-17:00。
由博大華藝(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派寶會”攜手收藏界的泉友們精心組織此次稀世錢幣品鑒會,本次品鑒會將展出“第一版人民幣壹萬圓牧馬”、“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銀幣樣幣”、“清代山東濟寧衛五十兩銀錠”等共計300余件藏品,涵蓋了中國近代機制幣、金銀幣、金銀錠、紙幣等門類。金銀錠藏品共計一萬余兩,再加上“老精稀”機制幣等藏品總價值上億元,藏品質量數量可謂國內少見。
“派寶會”奉行為廣大錢幣愛好者搭建錢幣交流、文化傳播、藏品交易,為收藏愛好者提供優質服務,以最大的誠意打造最有品質和影響力的國際化收藏品交流平臺。
對于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來說,這場云集了大量稀世錢幣的饕餮盛宴不容錯過。
1910年宣統年造大清銀幣壹圓、伍角、貳角伍分、壹角精鑄樣幣一套,鑄造工藝均為鏡面精鑄,呈標準PROOF狀態。能達到如此精鑄工藝之任意一面值,均為目前僅見。本次展示這套“宣統年造”大清銀幣,為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鑄造,交由清政府中央造幣廠呈樣并存檔,附清政府存檔之原裝錦盒。全套公開展示,更屬首次!
清政府為整頓幣制而設置造幣總廠,“圓兩之爭”告一段落,并終于在宣統二年(1910年)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大清國幣單位定名為“圓”。依此則例,總廠制作了一系列紀年為“宣統年造”的“大清銀幣”標準新國幣,并委托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雕刻模具。
維也納造幣廠完成幣模雕刻后即送交天津造幣總廠,這四種銀幣雖均開制生產,但據說因庫銀缺乏,故數額有限,并未流通。“宣統年造”大清銀幣是唯一一套由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雕刻模具的中國龍銀,其面值也是唯一一套使用分數1/2 Dol.1/4 Dol。和1/10 Dol。紀值的錢幣,其中1/4 Dol。(貳角伍分)也是唯一采用此面值的中國錢幣。
1898年陜西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銀幣樣幣,PCGS SP67,存世屈指可數,是清代龍銀中最為珍罕的品種之一 1898年陜西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銀幣樣幣,PCGS SP67,存世屈指可數,是清代龍銀中最為珍罕的品種之一。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陜西巡撫魏光燾奏請在西安設置錢局自行鼓鑄銀元,通過向上海德商瑞生洋行向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訂購全套機器設備,包括1臺印花機及代辦整套5種面額的10套銀圓在內,總價花費了26900兩白銀。伯明翰廠接單后依約將機具完成并在次年初交付運出,但在那年正值清政府整頓造幣廠,陜西省列在裁撤名單之中,已運至上海的機器只能設法移交他廠使用了。當時魏光燾原擬改請京局提用,但沒有達成協議。后陜西巡撫改由瑞方擔任,而在裁撤名單之外的湖北銀圓局此刻正擴充產能需要增添機器,后經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多次電報聯系后,機器最后由上海改送到湖北。代辦的10套樣幣中其中6套當時隨機器運到中國,后分散流出,使藏家難以集成全套。耿愛德曾表示,上海泉界在1948年以前沒有見過陜西“二角”,出現后被某藏家以1200美元高價購得一枚。上海博物館展品中有李偉先捐贈的“一圓”一枚,施嘉干捐贈的“五角”一枚。
清代 山東“同治年月 濟寧衛 匠徐文灼”五十兩銀錠,造型規整,“濟寧衛”地名極為罕見。
濟寧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接地帶,在運河沿岸,是漕運的重要中轉站。為“高塹深隍,水陸交會,南北沖要之區”、“襟帶汶泗,控引江淮,漕運咽喉,河督建節宿兵于此。”洪武元年春正月,置濟寧左右二衛。八月,改濟寧衛為燕山右衛。此后的《明實錄》又說“永樂五年六月,設立濟寧衛。”入清之后,順治十二年裁濟寧衛右前后三所;康熙二十七年,裁任城衛守備,歸并濟寧衛;運糧所及所千總,由于漕運任務的存在,得以在清代裁革衛所的大潮中保持穩定,至光緒二十八年,才因漕糧海運而結束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