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發(fā)掘現(xiàn)場(圖中白圈處為大缸埋藏地)。
淳化元寶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開始鑄造,有銅、鐵兩種,宋太宗趙炅親書真、行、草三體錢文,開御書錢之先河,也是草書成為錢文之始。直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郭平 攝
一口金代大缸裝著跨度達千年的銅錢
不久前,本溪市博物館推出了“窖藏中的銅錢”展覽。
這些銅錢來自一口金代的大缸。
今年3月,本溪市304國道旁發(fā)現(xiàn)不少古代銅錢,本溪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立即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本溪市博物館副館長靳軍說:“發(fā)現(xiàn)的銅錢都來自一口大缸。”
經(jīng)過七八個小時的緊張清理,那個儲藏銅錢的金代大缸被清理了出來。
儲存貨幣的瓷缸缸口和部分缸體有破損,口徑51厘米、最大腹徑75厘米、高80厘米。這個大缸為醬釉,表面光滑,缸口卷沿,切面有眼,屬于典型的金代瓷器。
缸體和銅錢隨后被運到本溪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隨即對文物進行了認真清理,共獲得銅錢275公斤,近7萬枚,分為38種,其中五銖錢兩種,五代十國銅錢3種,宋代銅錢29種,金代銅錢兩種,其中以北宋銅錢最多,達到26種。
靳軍說:“發(fā)現(xiàn)銅錢的大缸距今已經(jīng)1000多年,遺址地面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現(xiàn)在無法推測當年銅錢主人選定這個地點埋藏財產(chǎn)的原因。”
據(jù)介紹,發(fā)掘出土數(shù)量如此眾多的銅錢,且保存完整的窖藏,在本溪市尚屬首次。
五銖錢是中國古代使用最久最成功的錢幣
當本溪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此次出土的銅錢清理出來以后,才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這筆由1000多年前金代居民埋藏的財產(chǎn),從年代上跨越了西漢到南宋的多個朝代、長達1000多年,簡直就是一部千年錢幣史展。
此次本溪出土的窖藏中,年代最久的便是五銖錢。五銖錢最早頒行于漢武帝時期,是一種以重量為貨幣單位的錢幣,漢代的一銖等于一兩的1/24。
在《中國貨幣史》中,我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和錢幣學家彭信威稱其為“中國歷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錢幣”。
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五銖錢的重量大小適中,多在4克左右,以至于五銖錢在唐代被廢止以后,新的銅錢仍然采用這個重量標準。
彭信威老先生由此還對比了同期古希臘的錢幣,注意到希臘的古代貨幣德拉克馬在那個時期的各地雖然大小略微有些差別,但重量也都是4克左右。這一現(xiàn)象從另一個側(cè)面為人們解析了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700多年的原因。
據(jù)介紹,西漢初期仍沿用秦王朝的半兩錢。當時由于允許民間自己鑄造銅錢,錢的大小、形狀比較混亂,以至于出現(xiàn)了重量僅有一克的小銅錢,人們把它叫作莢錢。此外,當時還有一些投機者把秦朝的半兩錢,用剪刀剪下一圈。這樣7到8個半兩錢,就能剪下可以鑄造一個半兩錢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錢,這給當時的經(jīng)濟造成不少的混亂。
據(jù)傳說,這種現(xiàn)象被劉邦的妻子呂后發(fā)現(xiàn)了,在她參與朝政時期,就極力推動幣制改革,并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shè)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圍邊,并在呂后二年推出了八銖錢。這成為銖錢的最早樣式。
此后,經(jīng)過漢文帝和漢武帝初年的多次改進,在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漢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
當然這以后我國的錢幣仍然有千百種變化,但是五銖錢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唐高祖李淵的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廢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才結(jié)束了我國銅錢以重量為單位的時代。
皇帝親筆題字的錢幣
靳軍說:“出土銅錢中種類、數(shù)量最多的還是北宋時期的銅錢。”這不僅僅是因為北宋比較靠近窖藏主人生活的年代,還因為北宋是中國古代錢幣發(fā)行特別復雜的朝代。
據(jù)介紹,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到南宋滅亡的300多年間,北宋經(jīng)歷9位皇帝,使用了35個年號,鑄造使用了27種年號錢。南宋同樣經(jīng)歷9位皇帝,改了20多次年號,鑄造使用了19種年號錢。但這并不能意味宋代的銅錢只有這40多個品種,由于宋代同一年號的錢幣有銅鐵和鐵錢兩個版本,再加上有多位皇帝愛好并擅長書法,他們的參與,使得宋代錢幣有上千個版別和品種。
在本溪市博物館推出的“窖藏中的銅錢”展覽中,研究人員精心制作了淳化元寶的展柜,里面展出了一式三款的淳化元寶圖樣和實物,可以說它們是宋代豐富多彩錢幣的開路者。
《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國初錢文曰‘宋通元寶’。乙未,改鑄‘淳化元寶’錢,帝親書其文,作真、行、草三體。自后每改元必更鑄,以年號元寶為文。”
這段文字記述的是淳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90年5月的事,淳化是宋太宗趙炅(讀作jiǒng)的第四個年號。這個趙炅,是其即皇帝位時自己改的名字,他的原名叫趙匡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
在北宋的錢幣史上,趙炅居功至偉。即位之初,他下令鑄造“太平通寶”,是北宋的第一個年號錢幣。
這種錢幣使用了15年以后,他下令改鑄另一個年號錢幣“淳化元寶”。這位皇帝在武功上不是很擅長,在對付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軍事擴張方面,經(jīng)常吃敗仗,但是他愛讀書,喜好詩賦,重視文化,尤其是寫得一手好字。
如史所載,在鑄錢時,這位皇帝的書法功夫派上了用場,而且一連題了三款,分別是楷書、行書和草書。大約皇帝這么做,一時難住了下面具體鑄錢的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最后皇命難違,就干脆將同一款錢幣制作三個書法的版本,一同向外發(fā)行。
趙炅此舉搶了兩個先,其一是皇帝親自題寫錢文的先例;另一個先例就是同一種錢幣有三種字體的版本同時使用,這種情況被后人稱作“對錢”,也就是說,“對錢”的首創(chuàng)者是宋太宗。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