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御“番銀”的閩臺幣 |
發布日期:08-05-10 09: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通,兩地的貨幣鑄造、流通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番銀”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大量流入我國東南沿海的閩、粵一帶,并在民間廣為流通。為抵御外來銀元的沖擊,同時也為了籌措軍餉之需,清道光、咸豐年間,福建的漳州、臺灣相繼采用手工打制的方法,鑄造了“臺灣壽星”、“漳州軍餉”、“如意”、“筆寶”、“謹慎軍餉”等銀元。其大小、重量、成色等仿效“番銀”樣式,圖案設計卻溶入了許多閩臺特色。 這些早期地方自鑄銀元,圖案是“土地公”、“如意”、“花押”等閩臺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題材。銀元雖然只局限在閩臺一帶使用,但它們在近代銀元發展過程中起到先導的作用,是我國貨幣鑄造從傳統的銀兩制向機制鑄幣過渡的有益嘗試。 鴉片戰爭后,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制作更為精制的近代機鑄“洋銀”逐漸由沿海侵入內地,由于外國銀元的滲透,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為挽回利權,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購買英國鑄幣機器鑄造國產銀元,獲準后于光緒十五年在廣東開鑄,接著各省紛紛仿效。 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隸屬福建管轄,光緒十四年(1888年)方與福建分治建省。此時,設省不久的臺灣也不甘落后,相繼鑄造了“臺灣制造”和“臺省制造”兩種版別的光緒銀毫,福建也鑄造了“福建省造”和“福建官局造”銀毫。兩地銀毫幣值分有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3種,正面鑄有“光緒元寶”字樣,背面均是蟠龍圖案。這些國產銀毫發行后,彌補了流通中輔幣的不足,受到坊間百姓的歡迎,有效地抵御了“洋銀”滲透的蔓延之勢。 閩臺兩地的鑄幣制式相同、風格相近,在兩岸間互有出土和發現的報道,其相互間的影響與交融是不容置疑的客觀史實,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兩岸血脈相聯的歷史淵源。 (《金融時報》) |
上一篇:漫談開元惡錢 |
下一篇:通寶幣制余響“民國通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