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關銀錠: 百年海關的歷史見證(下) |
發布日期:08-04-30 09: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浙江李小萍 閩海關也是清代康熙24年開辦的中國最早的海關之一,初設泉州。閩海關銀錠最為稀見,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發達,從明代中期始,外國銀元就開始通行于福建全境,而且在政府財政收支方面有替代銀兩之勢,銀兩有很大一部分作為兌換外國銀元的媒介流出國外,因此,鑄造銀錠也自然減少,更不用說是閩海關錠。閩海關銀錠形狀圓形十兩。正面三行銘文成品字形排列, 正上方銘文是閩海關,右方的銘文紀年月, 左方是銀匠名。紀年月的銘文因年久磨損已模糊難辨, 應是道光前后 1821 1850年 或更早的銀錠。這種銀錠目前只發現五件左右。 浙海關是清初四海關之一,成立于康熙24年,地點在寧波,當時稱浙海鈔關,關署設于今中山東路鼓樓東側。又在瀕臨甬江邊設浙海大關以監管船只、貨物,征收關稅。轄區南經臺州至溫州平陽口,北至浙西的乍浦和澉浦二口,南北相距長達1600余里。乾隆初年,寧波港船泊云集,呈現繁榮景象。然而,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外國商船只許在廣州一地貿易,浙海關定海分關和接待英商的紅毛館被關閉,浙海關僅處理國內貿易和中國商人出海事宜,其職能已大大縮小。鴉片戰爭失敗后,寧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海關主權逐漸喪失。1855年寧紹臺道接受英國駐甬領事和翻譯官赫德關于在寧波建立新式海關的建議,1861年獲總理衙門批準,在江北岸外馬路設立稅務司,征收對外貿易稅費,俗稱新關或洋關,而原來的浙海關改為專征國內貿易稅費。浙海關的關稅自主權、海關行政權、稅款收支權完全控制在洋人手里。浙海關的銀錠發現很少,銘文是“浙海關”、紀年和銀號名,從其形制看,應該是清代中期鑄造的。 東海關是咸豐8年(1858年)《天津條約》簽定后成立的,咸豐10年底(1860年),咸豐皇帝下旨,煙臺口岸開埠通商。咸豐11年7月 1861年 ,咸豐皇帝批準,建立道臺兼東海關監督衙門,至同治元年2月(1862年),東海關監督衙門轄5府16州縣23口。同治2年3月(1863年),當時攫奪中國海關最高權力的代理總稅務司赫德,任命英國人漢南為東海關首任稅務司,設稅務司于煙臺,以“匡輔”東海關監督。海關名義上是中國的,實際由洋稅務司專斷。存世的東海關的銀錠都是五十兩的馬蹄錠,錠面有一橫二豎三個戳記,銘文通常是“東海關”、紀年和銀匠名,一般都是一個叫魯協中的匠人,可見是海關將收繳上來的銀兩命此人鑄造成五十兩大錠以上繳國庫。除此之外,錠面上還有零星的小戳記。 江漢關設在漢口,也是咸豐8年(1858年)《天津條約》簽定后成立的,咸豐11年(1861年)江漢關開關。下設石灰窯分關和漢陽南關二個分關,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海關之一。江漢關存續的80多年里,海關管理權一直為洋人把持。江漢關累計進口鴉片73685擔,上交清政府用于戰爭賠款的白銀908萬兩。江漢關銀錠是五十兩的馬蹄錠,錠面戳記有三個,一橫二豎。銘文內容是“江漢關”、紀年、銀號名和銀匠名。江漢關銀錠的銘文有雙框和單框、大字和小字之不同。 宜昌關是光緒2年(1876年)中英煙臺會議條約簽定后開設的,位于湖北宜昌,是入川的必經之地。宜昌關銀錠極為罕見,《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中記錄一件,是五十兩的馬蹄錠,錠面上下左右四個戳記,內容是“宜昌關光緒年月光緒年月匠正義”。 九江新關是在《天津條約》簽定后成立的新海關,成立于同治元年 1862年 ,由英國人哈門德控制九江海關,于12月21日開關征稅,人稱新關或洋關,九江新關是區別與舊的九江關而言,是長江水域重要的口岸之一。其銀錠有五十兩的馬蹄錠,銘文是“九江新關”紀年和銀號名。也有十兩圓錠,錠面有一個大戳記,文字是“新關光緒鬃年自路幀薄? 清代的銀兩制度非常復雜,各地所用平碼不一,海關征收進出口稅銀有獨自的標準平碼,即關平。1858年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例第九條初步規定了關平的征收標準:“向例英商定納稅餉,每百兩另交銀一兩二錢,作為傾熔之費。”關平一兩等于37.68克。 海關銀錠在清代銀錠中只占有極小的部分,存世數量非常有限,除東海關、粵海關略微多見外,其余都是鳳毛麟角,一直受到收藏家們的喜愛和追捧,價格不菲。更重要的是,透過那些印刻在銀錠上的銘文,讓我們了解清代各地海關的發展歷程、征稅情況以及鴉片戰爭以后海關主權完全被外國人掌握,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經濟的工具的歷史情況。 |
上一篇:罕見“大蜀通寶”揚州現身 |
下一篇:梁友發:透過古錢幣與歷史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