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關銀錠:百年海關的歷史見證(上) |
發布日期:08-04-15 09:3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收藏快報 浙江李小萍 海關,歷史上稱為“市舶司”,北宋初首先在廣州設置,后在明州(寧波)、杭州、泉州、山東設立,其職責是檢查出入海港的船只,征收商稅,收購政府專賣品和管理外商。清康熙24年開放海禁后,中國海關正式成立,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海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鴉片戰爭失敗后,割地賠款使清政府的財政捉襟見肘,外強又憑借不平等的條約奪取了中國關稅的自主權、行政管理權和關稅收支權。從此,關稅收入多被用作抵債,大量白銀直接流入他國,只有少量關稅銀被打造成海關銀錠,加之多少年來的熔熔鑄鑄,關稅銀錠存世極少,成為珍貴的歷史遺物。 海關,也稱新關、洋關。是征收國境關稅的,也稱海關稅。清初,為避免同海外交往,實行海禁,康熙23年(1684年)海內統一,開禁,并在次年(1685年)上海、寧波、泉州、廣州設立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粵海關,允許中外通商,并指定海關關稅條例,專門管理港口貿易和征收關稅。乾隆22年(1757年)起,清政府為了抵制英國洋船企圖在北方開港的擴大貿易的活動,限定廣州為唯一的對外通商的法定口岸,其余三口岸關閉。這時的海關是清代統治者根據自身的利益而設立的管理對外貿易、監督管理外國商人的機構。鴉片戰爭失敗后,按《南京條約》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上海、福州、寧波五個通商口岸,1858年又簽定《天津條約》,增辟了牛莊(營口)、登州(煙臺)、天津、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11處通商口岸,并在這些口岸設立新海關,此時的海關已由外國人控制,中國關稅的自主權喪失殆盡。其關稅有進口稅、出口稅、子口稅、復進口稅、船鈔和洋藥厘金等六種。 清代海關的關稅銀收入是巨大的,特別在清代后期,海關的收入是隨著外國商品的輸入和中國原料的輸出而大幅度增加。咸豐末年(1861年)收入為490萬兩,同治末年(1874年)增至1140萬兩,光緒13年(1887年)增至2050萬兩,宣統3年(1911年)已是3600萬兩。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在短短五十年中,關稅收入增加了七倍。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4。然而,從存世的銀錠來看,鈐有關名的銀錠卻少得可憐,無論是常關還是海關都與事實上出入各關的銀兩形成巨大的反差。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關稅在清末多已成為各種外債與賠款的擔保,受海關總稅務司的監管,而海關的要職也由外人擔任,李泰國、赫德曾任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不僅如此,《辛丑條約》以后,西方列強還強迫清政府將常關收入也作為庚子賠款的擔保。因此,關稅收入所剩無幾,可上繳的部分自然有限,鑄造成銀錠的當為少數。除此之外,通常進出關卡的貨物以大宗為主,有相當一部分是成形的大銀錠,不需要再改鑄,即可上繳國庫。還有就是用銀元交納,特別是在海關,外國貨物入境是用銀元計稅的,也不需要改鑄成銀錠。 清代海關銀錠發現較少,大約有江海關、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東海關、江漢關、宜昌關、九江新關等幾種,存世數量屈指可數。 江海關是我國建立最早的海關之一,初設于華亭縣的祟闕,即今奉賢金山交界處的海邊,后由于商業興旺,關務漸多,遷至上海縣城小東門外的舊察院行臺,其管轄范圍是江蘇所有的出海口。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一舉攻占上海縣城,署上海道吳健彰逃出縣城,接著,外灘的海關也被群眾毀壞,海關業務停頓,上海港一度變成外國商船任意進出的自由港。在小刀會占領的一個多月里,清政府正式委派吳健彰為蘇松太兵備道和江海關監督。吳健彰照會英美領事要求恢復海關的各項業務,但遭到英美的拒絕,無耐只能到停在陸家嘴的兩只舊兵船上設立臨時海關,盡管得到了美國領事的承認,但美商極力反對,說:“承認一個水上流動的海關,也就是隨時可以被趕跑的海關”。英國領事更是橫加指責,把它說成是水上或浮動的海關,并說:“我已奉命聲明,我方不承認這種水上海關”。其他國家的代表也紛紛反對。吳健彰不得不在虹口設立臨時海關辦公處,同樣沒有得到外國人的支持,申報船只寥寥,形同虛設。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與外國人糾纏,吳健彰又到白鶴渚和閩行鎮設立二個關卡,直接向本國商人征收外商應征關稅。但這一舉動又遭到美國公使麥蓮的指責,他要求上海官員改變江海關的制度,當面要求兩江總督怡良撤消二個內地海關,并以償還商人欠款為誘餌,迫使上海官員接受他們的條件,從此江海關變成美英法三國住滬領事館的附屬機構,變成一個由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新的海關設在蘇州河畔,稱江海北關。江海關的銀錠發現極少,存世幾個而已,都是五十兩的馬蹄錠。 粵海關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海關之一,總關設廣州,下轄廣州、澳門、潮州、惠州、高州、瓊州、雷廉等七個總口,以及總口所屬的七十五個子口,每一關口都設稅官,征收進出口貨物稅、船稅和魚稅等。乾隆22年后,粵海關是唯一從事對外貿易事務的海關,管理外商更為嚴格。1859年10月粵海新關在廣州成立,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的李泰國掌握行政大權,之后,該海關一直由外國人控制,成為鴉片進口合法化的基地。所見粵海關銀錠都是十兩砝碼形,中間微微束腰,都是官鑄錠。銘文內容是海關名、紀年和銀匠名,紀年從道光到光緒,但以早期年份的多見,光緒宣統年的反而少見。這與光緒十五年后,廣東開始大規模鑄行銀元不無關系,此后,所有完納錢糧、關稅、厘捐等均使用銀元。(待續) |
上一篇:漫談開元通寶 |
下一篇:"袁大頭"五年翻三倍多 收藏要練就火眼金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