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大清銀幣 |
發布日期:08-02-20 08:5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福建陳阿泉 清末,幣制紊亂,尤以銀幣為甚。當時各省紛設銀錢官局,并發行種類繁多的銀元流通,銀元的重量和成色也不盡一致,一國之內銀元、銀兩并用,有害無利。在如此情況下,清廷度支部于宣統二年(1910年)奏定《國幣則例》,規定國幣的“元”為單位,定銀元為國幣,每枚銀元重為七錢二分,成色百分之九十,鑄幣權統歸中央政府。 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又頒布《大清國幣條例》,仍定“元”為單位,幣名為“大清銀幣”。是年,委托意大利喬治有限公司雕刻師魯爾智.喬治雕模,由戶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該幣正面中央珠圈內刊寫“大清銀幣”四字,上下方用漢滿文刊寫“宣統三年”四字,左右各飾一束花。背面圖案鑄有一條騰空游龍,中用漢文紀值“壹圓”,下用英文紀值“ONE DOLLAR”(壹圓),直徑39毫米,直齒邊(見圖)。 據筆者掌握,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以蟠龍圖案分類,可分有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等七種。長須龍即蟠龍龍須顯得特別長;短須龍即龍須直而短;反龍則是龍尾向右彎曲(正常是向左彎曲);大尾龍的龍尾與別的相比之下顯得特別肥大;曲須龍龍須長面向左右兩面彎曲。其中以曲須龍最為常見,小版別還可以幣背英文字的末了有一點與無一點來區別。 大清銀幣曲須龍是清代由中央造幣總廠鑄造且流通最廣的銀幣,它在中國貨幣史上的出現,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結果,是我國近代貨幣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但它生不逢時,不久,辛亥革命差一點使它夭折。民初因軍閥割據,幣制未定,仍續鑄“大清銀幣”流通使用,所以該幣面標明宣統三年造,而實際發行至民國三年(1914年)袁大頭出爐為止。如今,該幣備受收藏愛好者青睞,其市價也已經突破500元/枚的大關,現最新價為550元/枚,后市仍有上升空間,收藏愛好者應該多加關注。 |
上一篇:“長安錢”與“長安君” |
下一篇:由農具演變而成的涅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