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有“訣竅” 錢不在多有“研”則雅(北京日報) |
發布日期:08-02-17 09: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各類收藏品中,錢幣是僅次于郵票的第二大類藏品,但是縱觀錢幣收藏隊伍,真正懂得錢幣文化內涵,并能對錢幣收藏有些洞見的收藏者卻寥寥無幾。為此,筆者對中國錢幣博物館的古錢幣專家王紀潔女士進行了專訪。 王紀潔說,錢幣市場、拍賣會等展現的是一種現象,向我們揭示出當今錢幣收藏發生的一些變化,比如說最近幾年,近現代機制金銀幣板塊的興起。透過現象,我們應該探尋的是錢幣收藏、研究領域的重點和走向。錢幣收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古代,都是當作一個文化符號來研究和珍藏,古錢幣上承載了很多對后世來說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折射出很多和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包括冶金史和繪畫相關的信息。現今錢幣收藏、研究的領域正在逐步拓寬,與傳統意義上的錢幣研究差距在逐漸增大。我們進行錢幣收藏、研究時,不僅要注重貨幣實物自身的考察,而且要盡可能地掌握和了解其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關系。 錢幣實物與其包含的文化彼此之間都有很深層次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很少有人去進行研究。 王紀潔認為從目前的古錢幣收藏現象看,重收藏輕研究會帶來很多危害。 首先,普通收藏者因為不了解,很容易上當受騙。隨著錢幣收藏熱的延續,造假和贗品現象也開始蔓延。對于新入行或者對古錢幣不甚了解的收藏人士,經常會交一些不必要的“學費”,待發現時早已追悔莫及。在工作中,王紀潔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收藏者,他們或因為對古錢幣不甚了解,或由于一夜暴富心理做祟,而致使其始終充滿困惑。曾有一位收藏者,在潘家園用幾百元買了一枚古錢,自以為撿了個大漏,匆匆打車來到古錢幣博物館進行鑒定,詢問是否能以十萬元賣出去。結果是此枚古錢只值十元,收藏者頓時垂頭喪氣。 其次,不懂得收藏的真正含義,更不會從收藏中得到樂趣。對于古錢幣收藏不加以系統歸納和歸類,見錢就收,是錢就藏,至多也只能是一個收藏者,或者說是投機的商人,距離收藏家的距離尚有十萬八千里。收藏者希望通過對錢幣的擁有來把持錢幣,保值升值;而錢幣研究者則要通過小小錢幣的方孔看到盡可能多的東西,所謂“小錢幣,大世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不利于文化的傳承。錢幣收藏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回顧我國歷史上的幾次古錢幣收藏高潮,無論是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后來的唐宋和清代乾嘉時期,從事錢幣收藏的都是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階層,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并深諳文物鑒賞,能從中發掘出很多的文化信息,并加以傳承。反觀當今,收藏群體復雜,錢幣收藏為經濟利益完全操縱,價值運作完全代替了錢幣研究,人們蜂擁而上的目的是“牟利”,忽視了研究的作用。收藏觀念的虛浮,令古錢幣收藏缺少了必要的文化氛圍,不利于更為長遠的文化傳承。 我們今天的收藏,不光要給后世留下蔚為大觀的藏品數量,更重要的是讓后代能從我們留下的藏品中發掘更多的文化價值。因此,對于古錢幣而言,收藏和研究同等重要,且一個都不能少。王紀潔由衷感嘆。 對于當前重收藏輕研究的現象,如何正確處理錢幣收藏與研究的關系,經過深思熟慮,王紀潔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要對錢幣收藏鑒賞和理論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缺一不可。換句話說,收藏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收藏,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入的錢幣學理論研究,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其實二者不是矛盾的,是一對統一體,錢幣收藏是研究的基礎,研究是收藏的理論升華。錢幣收藏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 第二,理性對待收藏,錢幣收藏要有一顆平常心。錢幣收藏是一種志趣高雅的活動,收藏之道,貴在鑒賞,重在研究。摒棄趨利性收藏的觀念,要提高錢幣收藏的品位,從“賺錢”的角度上升到鑒賞、交流、研究的層次上來,養成一種寧靜、淡泊的收藏操守,感悟收藏真諦。 第三,收藏者應該勤于學習和研究,還要多看一些比較權威的相關書籍,只有這樣,才會使收藏有所提高。在未來,錢幣收藏市場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一個龐大的收藏隊伍,同時也需要從事與古錢幣收藏相關工作的人士能認真研究和探索,只有這樣,古錢幣的文化價值才會進一步得以開掘,古錢幣收藏也才會更上一層樓。 |
上一篇:民俗錢 子鼠當道 |
下一篇:金銀錠 貴在真金白銀背后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