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半兩 |
發布日期:08-02-01 08: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半兩錢始用于戰國時期的秦國,人們稱之為“戰國半兩”。秦統一六國后,仍以半兩為名,統一其全國貨幣,人們又稱之為“秦半兩”。秦亡后,漢又仍沿用的半兩,故稱為“漢半兩”。 漢初仍襲用秦的半兩錢制,但漢高祖劉邦初登皇位時國家很窮,為解決軍費開支,籠絡人心,確立了貨幣減重政策,并允許民間私鑄錢,這本是一種權宜之計,然而民間所造錢既小且劣,有的輕到一銖以下;因為錢的方孔太大,周邊像四片榆莢合成,被稱為“莢錢” 或“榆莢錢” 。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已名實不符 一兩為二十四銖,約16克 。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 此時物資缺乏和商人囤積居奇,以致物價高昂。呂后二年 公元前186年 決定加重貨幣以提高幣值,由政府統一鑄行八銖半兩錢,此錢重5.3克左右。漢高后六年,由于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五分錢 即半兩的五分之一 ,民間也稱為莢錢。高帝末年和呂后時曾禁民私鑄錢。文帝五年 公元前175年 改鑄四銖半兩。此錢分有廓無廓二種,書體規整,文字方折,徑2.4厘米,一般重2.5克 見圖 。但由于新鑄的錢和過去的舊錢,錢文都為半兩,同在市場上流通,大小、輕重、優劣不一,用輕錢時需再加若干枚,交易很不方便,再加上諸王、達官、豪富大量私鑄牟利,更增加了幣制的混亂,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生產和交換,也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再圖改革幣制,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又鑄三銖錢,以彌補國用不足。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鑄五銖錢后,半兩錢遂正式廢止。 |
上一篇:新朝王莽的十布 |
下一篇:怪字乾坤(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