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收藏:方圓之間見證歷史(深圳特區報 ) |
發布日期:08-01-20 08:4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古錢幣是歷史文明最忠實的見證者。古幣雖小,卻在方圓之間記錄了一個社 會政治經濟的興廢和文明的傳承,成為每個歷史階段的特殊名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幣的國家,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相較于拍賣價格動輒數十萬或數百萬元的油畫雕塑和古代字畫來說,錢幣一直是“大眾收藏”。過去,即使是在大型拍賣會上,一般錢幣拍品的成交價也就只幾百元,一些稍珍貴的品種也不超過數萬元。但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古錢幣也表現得越來越搶眼。 1在古錢幣中觸摸歷史 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從我國最早出現在夏商周時期的貝幣,到之后秦錙錢,東西漢時期的五銖,以及之后戰國時期的布幣,王莽時期的金錯刀,再到人們所熟悉的元代銀錠、開元通寶、明清銅錢,歷朝歷代都出現過當時的流通貨幣,先了解歷史上各個時期貨幣的屬性,是介入古錢幣收藏的第一門功課。 古錢幣品種繁多,各時期的物質和屬性也大有不同。例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另外,相比一般使用后的流通貨幣,未經發行的留存樣幣,也受到收藏大家的追捧。一位收藏家介紹,一個朝代有多個雕幣師,未經批準使用的一些樣幣,可能僅此一枚,既有時代特征,又由于封存保留品相較好,其價值也非常高。例如在嘉德古錢幣專場中,“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錢幣就以134.4萬元人民幣成交。 2收藏者眾多價格攀升 回顧我國古錢幣收藏歷史,曾出現過三次熱潮。第一次熱潮,出現在距今250多年前的清乾隆時期,前后大約持續了七八十年。第二次熱潮出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錢幣收藏中心是在江浙、特別是上海一帶。第三次熱潮,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北京首次成立了中國錢幣學會,接著各省市陸續成立了省級錢幣學會。專家介紹,全國收藏錢幣的人數僅次于集郵者,在世界各國的收藏者中,錢幣收藏也是名列前茅的。 和其他門類的古代藝術品比起來,古錢幣的價格要低得多,工薪族和普通的錢幣愛好者,每年從收入中拿出幾千幾萬元用于古錢幣收藏還是做得到的。此外,收藏古錢幣的優勢在于,一是安全性,古錢幣多是金屬鑄幣,不受氣候、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可以長期保存,且占地小。二是觀賞性,形形色色的古錢幣,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于一體,極具觀賞性,欣賞之余又是一種文化熏陶。三是文化性,古錢幣是一種文化載體,它的形制、文字等既受社會生產和文化活動的影響,又可揭示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在搜集古幣時,可以獲得文化熏陶,增加歷史與文化知識。四是增值性,古錢幣歷經幾千年,數量越來越少,10年前見到的北宋錢幣和清代錢幣不過幾角錢一枚,今均已增值10倍以上,且仍在不斷攀升。 由于古錢幣的不可再生性,再加上材質寶貴(如銀元可保值增值的特性),作為投資的手段之一,造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其直接結果就是帶來了古錢幣的價格上揚。去年2月,嘉德拍賣的袁像飛龍金幣以220萬元成交,創下國內古錢幣拍賣的最高價。在深圳的郵幣卡市場上,近年古錢幣市價也一直穩步上揚,銀元袁大頭去年春節前為120元,現在市價為130元以上。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原為110元,目前市價為120到125元。而南京制的江南系列主幣(共9枚),由于歷史文化價值高,而且制作工藝精湛,受到眾多收藏者的喜愛,成為目前全國漲勢最快、成交量最大的古錢幣。該品種與兩年前相比翻了近2倍。 專家認為,古錢幣作為一個大的投資門類,具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目前而言,銀元(機制幣)升值空間最為穩定。眼下,銀元中,江南龍洋、袁大頭和孫中山開國紀念幣投資中短線機會大一些。以“袁大頭”為例,不論什么版別,同比兩年前價格都上漲了一倍。往年到了6、7、8月,是古錢幣投資淡季,價格呈下降趨勢。但去年由于收藏熱潮的升溫,淡季不淡,古錢幣中的熱門品種仍穩步上漲,如銀元袁大頭、孫中山開國紀念幣、江南系列幣等熱門品種在“淡季”的保守上漲幅度將達到5%-10%。 3五要素決定收藏價值 古錢幣雖小,但對于收藏者而言則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掌握的技巧也相當多。對于收藏愛好者而言,并非所有的古錢都具有收藏價值。收藏者應有必要掌握一些識別技巧,做到有的放矢。 收藏品市場的一般規律是,東西越老越值錢,但在古錢幣市場也不是如此。古錢幣價值的高低與其問世年代的先后沒有必然關系,一枚古錢的價值主要由五個因素決定: 首先,首先要弄清歷史地位如何。 其次,要看存世數量是否很少。某些古錢雖年代久遠,但由于其鑄量極大,出土數量也很多,其價格就明顯比一些后期錢幣低,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約有280億枚,使用達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于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歷史上遼、金、西夏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因為稀有,其價值也遠遠高于同期其他朝代鑄造的錢幣;北宋錢數量非常龐大,但不同比值、不同文字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僅1元左右,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的市價卻在2萬元左右。 再次,材質亦決定價值,這是相對而言的。古錢中的金銀材質較少,其價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銅質和鐵質古錢高許多。 第四,藝術美感也很關鍵。如王莽政權雖說是個短命王朝,但其貨幣的外形及幣面上的書法藝術都達到了非常完美的高度,王莽錢的存世量雖然還較多,但它的市場價格卻依然較高。 最后,品相問題絕不能含糊。品相是指古錢本身的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品相不同,價格相差也很大,如鐵錢,品相很差的就沒有任何收藏價值。不過,古錢幣歷時久遠,經過使用的磨損和埋藏的侵蝕,古錢幣的品相自然會受到影響,收集到精美古錢幣的難度就很大。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一般的古錢幣圖譜對品相并沒有著重強調,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收藏愛好者造成誤解。 4造假嚴重投資有風險 錢幣收藏市場較往年活躍,但有不少初入門的藏友感嘆,近年來古錢幣市場贗品不少,稍不留神就很容易上當受騙。古錢幣收藏熱潮方興未艾,而古錢幣投資的風險也是非同一般的。首先,古錢幣的形制、種類繁多,一般人很難全面掌握。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形制成百上千,如果按版本算更是上萬,對于這么多的形制和版本,任何人也很難做到一覽無余,更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投資者涉足這一收藏領域,除了要下大工夫學習之外,最好先從某一時期的錢幣開始著手,這樣涉及的錢幣種類少,好把握一點。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全面出擊。 其次,古錢幣因形制簡單,鑄造容易,從近代開始就有人從事造假,最主要的有翻砂鑄造法和舊錢改制法。前者是以真錢做模型,然后翻砂鑄造,此類假幣與真幣相比除直徑略小外,形制和文字都基本相同,外觀上較難分辨。后者相對價格便宜但錢體厚重的古錢幣采取挖補、刻鑿的方法拼合粘貼成珍稀古錢幣品種,這類假幣因是古錢幣偽造的,故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古錢幣的收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識別能力。 古錢幣的識別一般是從材質、加工特征、銹色和文字等方面著手。從材質上講,古代的冶煉技術不如現代,不同時期的銅材質量其金屬成分的含量就不同,因此,不管造假者是用現代銅材,還是將古錢幣回爐重鑄,所用的材質與真幣均有區別。民間的鑒別辦法,一是看顏色,即看是青錢、黃錢、紅錢還是白錢。一般講,隋代為白錢,明代中期以前是青錢,明代后期以后是黃錢。二是聽聲音,就是將錢幣從離桌面一尺高度丟下,然后聽落到桌面的聲音,如果聲音沉悶渾厚則是古幣,如果聲音清脆則是現代銅材制造。從加工特征上講,古代錢幣的鑄造原始古樸,而現代假幣則有質新形近的感覺。真品古幣經長期流通,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損,表面光滑溫潤,而現代假幣則有明顯的加工鑄模痕跡。從銹色上講,古幣的銅銹特征是銅與銹結合緊密,不易剝落,銹層厚且分布自然,而假幣因為年代近,其銹松散,銹層薄,也過于平滑。從錢幣的文字上講,先秦用大篆,秦至隋用小篆,唐代多隸書,五代十國用楷書,宋用行書和草書。如果不符合這些規律,一般都是假幣。 收藏故事 砍價不可太過頭 集幣愛好者如能在市場里用很低的價位買進自己所看中的錢幣佳品,可說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但這樣的機會卻很難遇見,尤其是近年來國內收藏品市場不斷升溫,參與的人越來越多,而藏市里的精品卻越來越少。所以當你一旦遇到自己十分心儀的藏品時,只要價格合適,就必須抓住機遇,果斷買進,千萬不可為貪圖便宜,過分壓低價格,使交易失敗,在收藏中留下遺憾。筆者就有過兩次這樣的教訓。 那是1999年9月的一天,當時我正在寧夏中衛縣某企業出差數周,每天都要路過縣郵局門口幾個賣郵幣卡的小攤位,與那賣古錢的老伯混熟了。有一天,老伯拿出一枚用紙巾包著的品相極佳、透著原光的民國三年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銀元(如圖),問我要不要?至少1800元。我說這個品種只值1500元,老伯不愿意,我又加了100元,老伯人挺倔,說這么好的品相十分罕見,少一分也不賣。為了這200元的差額,我猶豫了許久,最后還是沒有買下。幾周后,我回到上海,到上海云洲商廈古玩城打探行情,一問才知道,一枚品相挺差的“甘肅版袁大頭”開價也要2500元以上,至于品相極佳的“甘肅版袁大頭”他們根本拿不出。后來,我再也沒有見過品相如此完美的“甘肅版袁大頭”。據悉,現在它的市場參考價起碼在5000元以上。 還有一件令我后悔莫及的事在2005年8月。當時我去上海盧工集郵品交易市場,想買一刀(100張)第三版人民幣貳圓券(車床工人圖案)作長期投資,那時整刀貳圓券售價約8000元。我在一個攤位前看中了一刀品相上好的貳圓券,攤主開價8000元,可我覺得當時是大伏天,盧工郵市里生意很不好做,便還價到7500元,可攤主的最低賣價是7900元,我又加到了7700元,攤主還是不答應。結果又是為了這區區200元的差額,我的這次投資計劃沒有成功。誰料想到了當年的10月份,貳圓券的價格開始逐步上漲,等到了2006年的秋季,貳圓券的上漲幅度開始加快。等我再回過頭來想買貳圓券時,整刀貳圓券的價格已漲到了2萬元。我自然不愿再加價追漲,只得選擇放棄。時至今日,整刀貳圓券的價格竟已升到了4萬元。 藏幣 須知 紀念幣 六招防氧化 表面氧化程度是錢幣品相鑒定的一個參數,一般同一品相中,表面基本未氧化的流通紀念幣在市場上的價格比輕微氧化的高,而表面已被氧化的紀念幣則無人問津。那么,如何保護好自己收藏的錢幣呢? 一是紀念幣不宜用手觸摸。流通紀念幣制造得十分精美,經常用手觸摸,紀念幣表面會留下汗漬及其他物質,容易引起氧化。因此,收藏者把玩時應該戴上干凈柔軟的布手套,或者用集郵鑷子來夾取紀念幣。 二是不宜將紀念幣長時間放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比如紀念幣冊中。流通紀念幣冊并不能將紀念幣與外界空氣隔絕,在潮濕的天氣中,紀念幣表面的水汽更難揮發,因此放在冊中的紀念幣不到兩年就會全部氧化成灰色的了。 三是避免接觸潮濕或者有害氣體。南方的雨季、高溫天氣、污濁的環境,比如廚房等,都容易對其形成腐蝕。 四是可以用紙質護套將紀念幣逐個裝好密封,再將其放入鐵制餅干盒中并蓋好,里面放一點干燥劑。 五是珍貴的流通紀念幣都應單枚包裝、單獨保存。有些紀念幣容易氧化,如“第六屆全運會”,發行量雖然多,但是現在全品相的已經很少見,應單獨保存。 六是對已經氧化的紀念幣,可用布加少量的牙膏輕輕擦洗,去除其氧化層后,放入密封容器中收藏好。 |
上一篇:誰解永歷“敕書錢” |
下一篇:民國三年甘肅造袁像銀幣(楊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