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通寶與鄭和下西洋 |
發布日期:07-08-02 10:5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陳曉友 2007.8.2 ...中國商報網站 “永樂”是吉語,我國歷史上諸侯豪強以“永樂”為年號的有前涼張重華、五代張遇賢、北宋方臘,但以此年號鑄幣的帝王只明代永樂皇帝朱棣鑄的楷書“永樂通寶”錢。該銅錢至今僅見背三錢孤品和小平錢兩種,永樂官鑄銅錢,錢文工整,錢體規范,細辨有寬緣、大字、小樣版別區分,近年“永樂通寶”小平銅錢國內外都有出土記錄,尤其在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和美洲都有存世,這與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時“永樂玉”曾充當明代國際外交貨幣有關。 公元1406年7月11日,明大航海家、宦官鄭和在永樂帝“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旨意下,開始了歷時28年的七下西洋的遠航。鄭和下西洋除負有國家外交使命外,還將眾多中華文明成果、技藝和大量中國制錢傳播到西洋諸國。1408年“永樂通寶”銅錢作為當朝貨幣在國內大量開鑄后,“永樂通寶”小平錢應是流向西洋諸國的主要品種。 史料記載,歐洲人首登美洲溫哥華島時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居住地存在著大量出土和傳世的中國銅錢,其中最晚的是明“永樂通寶”,土著將中國銅錢作為裝飾品非常多見。依據這些資料,有史學家認為早于1492年歐洲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中國鄭和遠洋觸角可能去過美洲,理由是古代人們對地理認識有誤。 |
上一篇:說不盡的“太平”錢 |
下一篇:近萬古錢幣要尋“鑒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