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錢為何少見 |
發布日期:07-03-02 09:1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福建葉真銘 來源:收藏快報 遼朝是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然而人們研究遼的歷史,卻發現遼代鑄幣極少,這似乎與遼代強盛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等歷史發展情況不太相符。 建國以來的考古過程中,發現遼錢出土數量很少。據史書記載,遼代建國之前即開始鑄幣。《遼史·食貨志》載:“鼓鑄之法,先帝撒剌的(阿保機之父)為夷離堇,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太祖襲之,遂致富強,以開帝業。”此后遼代各朝都開鑄有年號錢,并發行流通。史載,遼景宗保寧年間(969-978年)設立“鑄錢院”,興宗重熙年間(1053年)又設置“戶部司”、“錢帛司”等機構專門負責鑄錢事宜,可見遼代統治者對錢幣鑄造之事還是很重視的。既然如此,那么遼錢為何少見呢? 筆者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遼錢鑄造數量不多。遼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原沒有使用流通貨幣的傳統和需求,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方式在遼代經濟生活中仍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據《遼史本紀》記載,遼代曾多次“禁行在市易布帛不中尺度者”,可見布帛在遼代是通行的等價物。再者,遼境內鐵礦資源豐富,而銅材相對不足,因此也不具備較大規模鑄造本朝銅錢的條件。雖然這樣,契丹族建立遼朝210多年間,自遼太祖“天贊”年號以后,除個別年號外,基本上每次改元都鑄有年號錢,遼錢數量雖少,但是品種豐富。這說明遼代統治者開鑄本朝的年號錢并非出于貨幣流通的考慮,而是將鑄造本朝年號錢視為一種改朝換代的標志,鑄造錢幣告示天下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顯示了其與外邦抗爭的心理。據《遼史·食貨志》、《契丹國志》等史書文獻記載,遼朝統治中期以后,流通交換領域使用錢幣交易支付的事例大為增加,無論南部還是北方貨幣使用到處可見,似乎表明當時遼朝境內已經開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這一時期,遼代自鑄錢數量略有所增加,但較之唐朝和北宋所鑄錢幣來說,數量仍然較少。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鑄幣,如《宋史·食貨志》記載:“供備庫使鄭價使契丹還,言其給輿箱者錢,皆中國所鑄”。這樣的記載在《宋史》、《文獻通考》等史書中隨處可見。據對原屬遼境的內蒙、遼、吉、晉等省區出土遼代錢幣窖藏統計分析,宋錢及宋以前舊錢數量占90%以上。這些宋錢及舊錢是通過戰爭掠奪、官方榷場貿易、民間互市貿易以及宋朝向遼供應“歲幣”等途徑流入遼境的,它們對促進遼朝經濟的繁榮興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種種猜測的“興趙重寶”錢 |
下一篇:一枚大字版崇寧通寶鐵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