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有出土痕跡未必是真貨(組圖) |
發布日期:07-02-10 09:5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2007-02-10 廣州日報 林琳 趙麗萍
錢幣學會專家作答:從照片判斷,該錢幣應該不是西王賞功錢真品。 照片中該錢幣的顏色和字體都比較可疑,銹色很不自然。雖然該錢幣上面有剛出土痕跡,還附著些黃土,但是很有可能是造假的。因為入土保存下來的古錢幣帶綠色銅銹,但從照片上看該錢幣并不具以上特征。 因為是窯鑄幣,所以表面上沒有花紋。西王賞功錢有金、銀、銅三種,為極罕見之珍品,價格很高。其中金幣因為金屬材料價格最珍貴,而且數量最少(據了解廣州只有一枚西王賞功金幣),價格最高。對于錢幣藏家而言,西王賞功錢是他們所“求而不得”的,所以無論多少錢一般都不會出讓。 我國歷史上曾經鑄造了一些具有封賞、紀念性質的特殊錢幣,就是俗稱的“賞功錢”。這類錢幣的鑄造量一般比正式流通錢幣少,存世量更少,珍稀程度高。 另外提醒藏家,一般從照片上很難判斷錢幣真假,鑒定時除了錢幣外表、風格外,還要鑒定其厚度,最好還要從敲擊所發出的聲音進行判斷。 小知識:西王賞功錢是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成都,稱西王后鑄的錢幣,是我國最早的軍功賞錢。西王賞功銅幣直徑4.7厘米、幣重31.5克、幣厚0.2厘米。錢面文字“西王賞功”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無文。 讀者:請問我收藏的是不是大齊通寶和保寧通寶?(見上圖) 錢幣學會專家作答:從圖片上看,兩枚錢幣的風格不太對,尤其是文字更值得我們打個問號;而且錢幣的銹色假、浮,估計應該是人為用酸堿造舊。 大齊通寶是五代十國時期前期的鑄錢,為當時流通幣,但傳世極少。按當時的錢幣風格,字體應是很重的隸書體,其中真品最明顯的特征是“寶”字下方兩撇向外叉開,但照片中“寶”字下腳向上翹,明顯不是隸書寫法,而“齊”字中間三豎寫法也不對。 保寧通寶是遼時期(公元916-1125年)錢幣,流通于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公元969-979年)。 當時遼的老百姓普遍使用宋朝錢幣,遼族皇帝象征性鑄造了自己的錢幣,只在遼領域流通,中原并無使用。因為數量不多,更具有歷史和文物價值。估計目前現在市場價格在1000元以上。 小知識:“保寧通寶”上面四字隸書,旋讀,邊廓較窄,光背無文。直徑2.3厘米,重約2.7克。此錢多年未見出土,至為珍罕。在遼代年號錢中,系僅次于天顯、天祿。 |
上一篇:蘇維埃伍元 待考 |
下一篇:崇寧通寶、重寶折十銀幣一對請大家鑒賞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