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祈愿 清初官鑄厭勝文字錢 |
發布日期:07-01-05 15:0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2007-01-05 中國商報 陳曉友 揚州古運河以東為水網地區,南來北往,東西通衢的天然河道、人工運河縱橫交錯,星羅棋布。自隋唐以來,揚州就以其水運優勢成為全國著名的鹽、鐵、糖等貨物中轉大港,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揚州又作為鹽運中轉重鎮,水運貨物量空前增長,那時揚州各主要河道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繁榮景象。對于那些終年累月生活在江河行舟中,以運輸為業的船民們來說,在途一帆風順、平安吉祥是最大的愿望,因而鑄造類似祈愿的厭勝銅錢佩飾于身或置放船頭成為其時的一種風俗。本人收藏了不少這種類別銅錢,現圖示兩枚文字錢。 這兩枚花錢直徑分別為6厘米、5.5厘米,錢文分別為“順風大吉”背“一本萬利”,“平安吉慶”背“日月恒升”。 這兩枚厭勝文字錢為清初官鑄,定其官鑄理由,一是形體較大,銅質精良,精整光潔,字口深峻。因是初模翻鑄,依稀可見樣錢雕刻痕跡;二是清康雍乾三朝鹽運發達,利潤豐厚,鹽商富甲天下朝野盡知,朝廷為收取稅銀直接派員管轄鹽務,甚至還授以大鹽商二三品花翎頂戴,這就驗證了唐代詩人白居易《鹽商婦》詩:“婿作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紅頂官商獨攬鹽務,地位顯赫,因而據此不排除紅頂鹽商以官鑄厭勝花錢形式順應風俗發給下屬船民作為鹽運官憑證的可能。 總之,這兩枚流傳300年之久的文字花錢是揚州清代水運交通史上的見證物。 |
上一篇:貴陽一民間收藏家展示中國最早的金幣 |
下一篇:唐朝第一個年號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