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鳳陽發現南宋銀鋌 |
發布日期:07-01-05 08: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日前,筆者在安徽省鳳陽縣一村民家中發現南宋銀鋌一件。 該銀鋌為束腰砝碼形,長10.8cm,腰寬3.7cm,重916克。銀色潤白,鋌面于四角戳印四行文字,均為“京銷錠銀”四字。背面有眾多大小深淺不一的蜂窩孔。 從錢的形式看,當為南宋鑄造。據考證,南宋時期紙幣(交子、會子)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貨幣,紙幣發行的數量超過了北宋。由于后期紙幣激增,最高額達6.5億貫,政府卻沒有預備本金,結果造成了幣值下跌,通貨膨脹,紙幣貶值,直接影響朝廷的稅收,因此,政府不允許用紙幣繳納賦稅,各地方政府只好將收繳的散碎銀子交銀鋪鑄成銀鋌,上繳國庫。這些銀鋌,既保證了賦稅的實際價值,又具有“交子”、“會子”便于收藏、運輸、交易的特點。一些富商大賈為避免紙幣貶值的風險,也將紙幣兌換成銀鋌儲備。 從銀鋌的戳鑿印跡看,該銀鋌也與南宋銀鋌相符。1955年,湖北省黃石西塞山出土的銀鋌戳有“出門稅”、“真花稅”、“聶二助教”、“熊三消”、“聶二助聚”、“聶二助消”等印跡,不僅標明銀鋌來源和鑄造工匠及鋪名還標明專門用項,這些都是南宋經濟的特征。南宋銀鋌用刀鏨刻加戳印記,銀鋌銘文常有紀年。 從銀鋌形制看,也與南宋銀鋌相合。李曉萍《金銀流霞》“古代金銀貨幣收藏”載:南宋銀鋌形制為弧首,束腰形,中間內凹,面四周有波紋,首部略高于腰部:有大鋌十兩,重鋌二十兩,小鋌十二兩半三種。這個銀鋌應為南宋銀鋌的典型式樣。(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譚成富) |
上一篇:薄如紙的南宋黃金貨幣-金葉子 |
下一篇:貴陽一民間收藏家展示中國最早的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