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銅魚也是錢幣 |
發布日期:07-01-11 13: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國商報 王紀民 筆者集藏一枚銅魚,長79.5毫米、背部厚2.6毫米、重18.6克。以孔為目,鰓、鰭、鱗等一應俱全,兩面相同,其形狀與真魚相似。其青銅質,生坑出土品,綠銹硬結,背部有一段綠銹特厚,近尾部有塊綠銹脫落,露出暗紅色老包漿。頭部和腹部包漿為深褐色,光滑熟舊,系久經流通的跡象,品相上美,是條戰國時期的真“魚”。 銅魚是幣嗎?《古錢大辭典》載近代著名泉家鄭家相《貝化概說》:“漁民所用之化幣,于貝化之外,更有所謂魚幣者,魚幣亦銅質,魚形,一面平夷,有首有尾,有目有鱗,如半爿之符魚,大小不一,有二寸許者,有寸許者,近在黃河沿岸,頗有出土,制作簡單,每有一孔,以便穿貫。或疑非幣。予曰,此上古金屬時期黃河沿岸所用之幣也。漁民于貝化之外,而復鑄此魚形之幣,與貝化并行,其值必較大于貝化。當金屬時期,農業發達,漁民勢力逐漸減少,故漁民所鑄貝化及魚幣,行用時間甚短,而農民所用之鏟布,漸次普遍,貝化、魚幣遂歸淘汰”。但該著的編者丁福保先生認為魚幣非幣。在其他泉著中也未見有魚幣的記述。 《中國錢幣》1993年第二期刊載了王桂枝先生撰寫的一篇文章《淺談 國墓地出土的貨幣》。文稱1974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茹家莊、竹園溝等地發掘了一批西周的墓葬,共發現海貝706枚、石貝216枚、玉貝68枚、蛤蜊貝204枚、銅魚幣540枚、錫魚幣8枚、玉魚幣80枚。銅錫魚幣均有使用痕跡,有的磨損較為嚴重,說明流通時間較長。作者認為這些與貝幣共存的魚形幣均屬于貨幣,并引用了《泉幣》鮑鼎先生等多名近代泉家對魚幣肯定的看法。 《中國錢幣》1994年第3期發表了朱華、鄒志諄先生的文章,對王桂枝先生的觀點有不同看法,認為這些銅魚、玉魚等應為墓主的飾物。該文并稱,1974年在山西聞喜縣發掘了一群大墓葬,共出土了銅魚2500件、海貝400余枚,這批銅魚也非貨幣,而是一種棺飾。看來銅魚是否是幣,歷來是有爭議的。 最近,筆者見到姚江波、邱東聯兩位文物研究和考古學家的新著《中國古代錢幣賞玩》,作者提出了青銅魚幣作為貨幣的4條依據:貴重、難以得到性、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和歷史的認同感。并分條予以闡述,還提供了近百條形態大小各異魚幣的彩色照片,并附有市場參考價和成交價。面對如此眾多、古樸蒼老的魚幣和歷次墓葬出土的數量,聯系鄭家相先生對魚幣的論點,我真的相信銅魚是幣了。這是隨著大規模考古發掘的開展,考古工作者對先秦貨幣研究的再認識。 |
上一篇:收藏大家成都“古今錢幣”亮劍 |
下一篇:古泉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