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西咸新區擺旗寨村墓群考古發掘中,一座西魏時期的墓葬向人們展示了一位名叫陸丑的墓主人的心懷:雖生不能回故鄉,死后也要與鄉土器物陪伴。 (來自:華商網)
該墓葬出土180余件或完整或殘缺的彩繪陶俑,不僅讓考古人員驚訝墓主人的富足,也一點一點認識了墓主人的精神世界。這些彩繪陶俑,除了與墓主人身份職位關系緊密的武士俑之外,更多是一些有著外族人體貌特征的胡人俑和代表塞北荒漠地區的駱駝俑。 (來自:華商網)
根據墓志內容,墓主人陸丑于大統四年(公元538年)病逝,葬于雍州城西北二十里平陵原。該墓除了胡人俑、駱駝俑、玻璃器外,還出土了兩枚東羅馬金幣和一枚波斯銀幣。而據考證,這兩枚金幣也是國內考古發現的迄今時間最早的西方國家貨幣。 (來自:華商網)
此次考古發掘領隊、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陽考古隊隊長許衛紅介紹,該墓葬除了發現大量彩繪俑外,還發現有漆墓器、玻璃器、釉器等遺物,另外還發現了上百枚綠豆大小的串珠,抑或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上的配飾。 (來自:華商網)
該墓墓志上的文字清晰可辨,詳細記錄了墓主人的祖上及個人生平。據墓志記載,該墓主人名丑,字丑奴,本屬鮮卑族步陸孤氏,西域三十六國期間歸順華夏并改姓為陸。墓主人在孝武年間拜冠軍將軍、中散大夫,大統元年加散騎常侍,后又遷平北將軍大中大夫,拜爵樂陵縣開國子,邑三百戶。 (來自:華商網)
許衛紅介紹,其中一枚金幣因為正面有“阿納斯塔修斯”字樣,因此也叫“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金幣,其圖像清晰,錢文完整,大小比現在的1角硬幣稍大,重約3.1克。正面有右手持長矛的皇帝半身像,背面為站立的側身帶翼女神,當時的西方社會稱為“勝利女神”。 (來自:華商網)
許衛紅說,中國境內出土的東羅馬金幣與薩珊波斯銀幣數量較多,地點多集中于絲綢之路沿線或中原地區中心城市,時代一般為北周乃至隋唐時期。而時代較早的材料包括1978年河北省磁縣發掘的茹茹公主墓,墓主為東魏高歡第九子高湛之妻、柔然族鄰和公主閭氏,下葬時間為公元550年,仍晚于陸丑墓十余年。許衛紅表示,此次考古發現再次證明了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悠久歷史。華商記者 張小剛 (來自: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