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上承三國的時期,三國,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天下一分為三,三個政權各自為政,各自鑄造錢幣,造成錢幣市場的飽和,到了魏晉南北朝,錢幣泛濫,貨幣貶值嚴重,這是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此時期造成貨幣缺乏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
太貨六銖為何不受歡迎,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xiàn)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于奇貨可居,偽造也多。那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貨六銖是怎么樣的呢?
太貨六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
太貨六銖盡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并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guī)定新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一種剝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制。
來源: 未來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