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錢幣整理報告 |
發布日期:09-06-15 12:09: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陜西省法門寺博物館 作者: |
1987年4月,在發掘法門寺唐代地宮時,從踏步漫道到地宮后室幾乎“金錢鋪地”,出土了大量的古錢幣。這些古錢幣雖小,卻是一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象征,每一枚都有其自身價值,其間蘊含許多值得人們去探討研究的東西。 除13枚幣質特殊、彌足珍貴的玳瑁“開元通寶”外,絕大部分錢幣為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是唐代的主要貨幣,在中國貨幣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令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其面文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由唐初書法家歐陽洵書寫,字體端正有力,制作輪廓深竣,精美絕倫,十分珍貴。開元錢的出現宣告了自秦開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兩和五銖兩種貨幣的終結,“通寶”一詞從此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古錢幣雖然進行過簡單清理,但一直堆置庫房,管理粗放,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實施“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以來,為了摸清家底,對館藏文物的管理從粗放型向精準型過渡,從文物保護的長遠利益出發,自2008年7月開始,該館利用數據庫建設的契機,既沒有因館藏古錢幣數量多而低估其文物價值,亦沒有因其數量多而疏于管理,有計劃地開展了古錢幣整理工作。首先,保護保管部集中精力進行揀選和分類。古錢幣歷來講究“物以稀為貴”,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古錢幣雖年代久遠,但由于出土數量多,故依其價值按一般文物對待。其次,對每一枚古錢幣進行登記上賬,做到賬目清楚,尺寸、稱重準確,確定其國家財產的身份。由于古錢幣體量較小,直徑一般為2厘米左右,很難在錢幣上寫號,工作人員及時購買了大小塑料袋上萬個,標簽紙張上千張,采取制作標簽的方式,做到一物一簽、一物一袋,從而避免了錢幣粘連和銹蝕的影響。最后,按照一般文物數據庫建設的要求,制作了電子文檔,有條不紊地進行文字輸入工作。 截止目前為止,法門寺博物館共整理品相較好的古錢幣9200枚,其中唐開元通寶8053枚,唐乾元重寶590枚,唐開元通寶背鑄有“京”、“潤”、“昌”、“洛”、“藍”、“興”、“洪”、“越”、“宣”、“襄”、“梁”、“平”、“鄂”、“兗”、“荊”、“樣”等字478枚,唐開元通寶正面有墨書或墨書不清者47枚,漢五銖24枚,漢貨泉8枚。這些錢幣有貯存的絕對下限年代,為研究唐代貨幣的鑄造、流通以及唐代社會經濟情況提供了最可靠、最豐富的實物標本,又豐富了該館藏品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