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發現的發現南明永歷、興朝錢。 攝影:沙忠平
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地處巴山腹地的陜西省旬陽、平利等縣繼2006年后,近日再次發現南明永歷、興朝通寶大小錢,其中永歷通寶系當十大錢,興朝通寶有小平、折五、折十三種,版式各有不同。有關專家稱,這是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此間與清軍浴血奮戰時所遺留。
據文獻記載,永歷通寶為南明永歷政權鑄幣。有“廣東版”、“臺灣版”及“貴州遵義版”之說。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大西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在川北西充鳳凰山遭清軍伏擊犧牲后,其養子孫可望入滇自稱東平王,改號興朝,與張獻忠余部在川南、云貴一帶,采取“聯明抗清”的策略,于順治九年(1652年)迎永歷帝朱由榔于貴州安隆。奉永歷正朔,孫可望受封為秦王,于永歷三年(1649年)在其貴州遵義錢局鑄行權銀錢—興朝通寶大小錢及永歷通寶大錢。按興朝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小平錢背穿下鑄“工”字,形制與張獻忠所鑄大順通寶基本相同。折二、折五背文“五厘”,折十錢背文“壹分”,有大小兩種版別。永歷通寶大錢也有“五厘”、“壹分”之別,亦有大小兩種版別。此次發現的永歷通寶背“壹分”為大錢小版。
安康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其地“東接襄沔、西連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四塞奧區、形勢險要”。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形環境宜于農民軍迂繞回旋,流動作戰。自明崇禎七年到崇禎十四年(1634——1641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自鄂入陜或自川入陜,先后深入秦巴山區、破城池、殺貪官,連克安康境內之白河、旬陽、漢濱、平利、漢陰、石泉、紫陽、嵐皋數縣區。朝野震驚,四方響應,從者達數萬人。
清軍入關后,殘酷鎮壓南明政權和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摒棄前嫌,主動聯合南明政權,奔赴抗清第一線,轉戰南北,收復失地,縱橫數省。茍延殘喘的南明政權迫于形勢,對起義軍大加封賞。此次發現的永歷、興朝通寶大小錢,就是張獻忠養子孫可望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歸順永歷政權后,在其轄地貴州遵義錢局開爐鑄造的。
李自成、張獻忠犧牲后,余部在川、陜、鄂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繼續堅持抗清斗爭達二十多年。清康熙四年八月,清政府派明威將軍李守戎率數萬大軍進山圍剿,起義軍傷亡慘重,最終失敗。
陜西安康歷史博物館專家沙忠平表示,陜西安康各縣區相繼出土和發現的永歷、興朝通寶錢,為研究明末農民起義軍在陜南活動,特別是大西政權余部“聯明抗清”提供了重要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