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愛收藏,好友B君從外地回來,給我?guī)б幻丁暗靡荚獙殹保⒄f已經(jīng)鑒定過,絕對真品。
早想得到一枚“得壹元寶”,可惜沒有緣份,市場上兜售的大都是技拙贗品,明眼人一看便知,能得一真品,甚幸。
“得壹元寶”是唐朝反將史思明占據(jù)洛陽時熔銅佛所鑄,后因嫌“得壹”不吉,隨改“順天”,據(jù)《新唐書》記載:“史思明據(jù)東都,亦鑄‘得壹元寶’錢……既而又惡‘得壹’非長祚之兆,改其文曰‘順天元寶’。”由于“安史之亂”很快被平息,因此“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都很珍貴,又因為“得壹元寶”是“思明并銷洛陽銅佛所鑄”,“賊平之后,無所用焉。刀兵之家,還將鑄佛”。所以“得壹元寶”更加珍貴。故泉界早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清代的戴熙在他的《古泉叢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將一枚得壹元寶典當(dāng)給一個山西人,山西人愛不釋手,給典當(dāng)者“錢三萬”,并說:“我這是在故意提高它的身價,這樣,你就別想再來贖回它。”沒想到典當(dāng)者也不示弱:“我是在故意貶低它的價值,才要三萬,而這正是為了以后能贖回它。”由此可見此錢的稀罕程度。
這一點,我們從同樣愛好收藏古錢的魯迅先生身上,也能得到印證。魯迅先生在《魯迅全集》里這樣說道,他在北京期間,經(jīng)常去琉璃廠尋覓古錢珍品,1913年10月,他曾花了兩塊大洋買了一枚得壹元寶。次年3月,他買得“梁邑”、“戈邑”等四枚布幣,再加一枚“永通萬國”,也才花了兩塊大洋。“得壹元寶”的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安史之亂后,史思明一心想當(dāng)“始皇帝”。細(xì)思之,當(dāng)年史思明以“得一”名錢并非草率從事,或出于老子《道德經(jīng)》,或襲司馬炎之典故,希望自己能成為改朝換代的開國之君。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為天下貞。”史思明想“得一”,盼望著父傳子,子而孫,子子孫孫,相傳萬代。然而,他對“一”字也心有疑慮的,害怕只能一世而終。于是,在鑄錢時故意把“一”寫成“壹”。
“得壹元寶”四字剛勁有力,入木三分,從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史思明躊躇滿
志,大有獨霸天下之勢。但從“得壹元寶”的重量看,雖然它是當(dāng)百的大錢,重量卻不及十枚小錢,可見“安史之亂”時唐朝的“通貨膨脹”程度,繼而可以想像得出當(dāng)時的勞動人民是生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史思明盡管把“得壹”改為了“順天”,但他還是沒有善終,最后竟被自己的兒子所殺,又為這枚錢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收藏,不能只看它當(dāng)前的價值,要看它的潛力,看它的升值空間。從“得壹元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看,它是一枚不可多得的泉界寶貝,擁有它實在是一件幸事。
作者: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