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據高郵為都城,建元天佑期間(公元1354年至1357年)鑄天佑通寶錢。面文楷書,書體勁美,制作規整,因鑄期短暫,存世罕少,素為泉界鐘愛。
張士誠(公元1321年至1368年)江蘇泰州人,兄弟四人,弟士義、士德、士信販鹽為業。士誠為人持重,仗義俠勇,樂善好施。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弟聯合壯士呂珍、潘原明等十八好漢,打出反元旗號造反起事。
幾個月的時間,義軍竟發展到數萬人,并占領泰州、興化等六州縣,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不久又收揚州、平江、通泗等諸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取高郵,并立為都城,將承天寺改為王宮;寺觀豪門則為省院部司所居,立承相、樞密院、宏文館等官。接著又收復杭州、嘉興、湖州、常州諸路,勢力范圍越來越大。
元順帝不敢輕視,在武力難以取勝的情況下,又以和平的方式將其招降,受爵太尉,并賜御酒龍衣;士誠仍據故地,只每年上交京師米十萬石。其間張士誠繼續開拓疆土,招賢納士,廣用文吏。到至正二十七年,其疆域南至紹興,北逾江淮,直抵濟寧,又建都平江(今蘇州)改國號為吳。其時朱元璋已控制南方地區,并建立明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士誠對抗朝廷,拒不繳納明廷的征糧,還控制東部地區陸海交通。朱元璋令集中兵力,攻吳江圍姑蘇,義軍奮起抗敵;正在此時士義病死,士德又為明將所擒,絕食而死;士信身先士卒,在城上指揮抗敵,被飛炮擊中頭部而死。士誠率領義軍仍拼死御敵,但明軍圍困日久,城中糧草斷絕,連抗敵用的石塊木頭都已用盡,無奈城池陷落。
士誠問其妻劉氏,我已敗即死,你有何打算?劉氏答曰:決不負君。隨置木柴于齊云樓下,招其群妾登樓,點火自焚。士誠欲自縊,被人抱住抬至船上,押往建康,隨仰臥不起,閉目絕食。至建康,也是農民起義首領出身的朱元璋問之,士誠回答:天日照公不照我。晚上即自縊而死,時年47歲,自起事至失敗凡十五載。一代梟雄就這樣在元明兩朝的夾擊下,煙消云散,演義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士誠據承天寺時,將寺內銅佛銅觀音像熔毀,皆鑄為錢,這就是天佑通寶錢。天佑錢有背一、背二、背三、背五四種,背五(圖2)稍多,背二(圖1)罕見。錢面文為楷書,而背文記值,則為篆書,兩種書體于一錢,自古未有之(元錢系漢蒙兩種文字)。
余藏此錢(圖2)為早年出土,包漿熟舊,折五狹緣廣穿,邊成斜面狀,背徑大于面徑;外徑41毫米,穿寬10毫米,厚3.3毫米,重23克。形制古拙,制作規正,錢體碩大厚重;錢文深峻,書寫遒勁,天字降,最后一筆捺直且長;通字昂,最后一筆捺斜;佑字進且仰;寶字正。背廓稍淺,錢背穿上篆書五字。僅憑此錢之非凡氣質,亦可想像到當年張士誠義軍的不凡實力與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