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軒
甲午已至,交口提及。馬踏飛燕,成為熱詞。漢代是我國開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輝煌年代,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臺漢墓青銅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贊嘆的,就是舉世聞名的
[馬踏飛燕]。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592/w300h292/20190223/HeiJ-htknpmi0229187.jpg)
探尋其詳,據百度權威文庫記載:“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只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漢代雕塑造型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瞬間造型,將一只凌云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漢代工匠想象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嘆不已。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這件名揚中外的青銅工藝珍品,出土后被送到故宮博物院修復,腹內鑄造時的泥子早已掏出。因為把泥子掏出來后,它才可以站立,這充分顯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這匹掉鬃、斷尾、頸部滿是孔洞的銅奔馬經過精心修復不僅將馬的奔馳與燕的飛翔的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駿馬和飛燕爭先的動人瞬間。馬踏飛燕業已作為中國旅游的標記,蜚聲中外。其寧靜致遠,以靜制動,厚積薄發的民族精神也得以在內斂中體現,在含蓄中發聲。
雷臺墓的年代應該是東漢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間。”距今1800年上下。而這種精細傳神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和神韻還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例如,三星堆青銅器、曾侯乙編鐘等等。這些精細的青銅器并不是一般常用的翻砂鑄造法產生的,資料表
明,歷史上,我國的鑄造工藝,在東南、西南部地區,可能同時存在優于翻砂法的失蠟法。
據載: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蠟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蠟料和銅料的比為一比十。金屬液通過槽道澆注。對于批量大的器件,為提高工效,先把蠟片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譜》載明代鑄宣德爐用黃蠟作模坯。有些鼎、爐需要量大,當已應用此法。大量史實表明,失蠟法在中國持續不斷地應用。
失蠟法是一種鑄造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形成鏤空的效果。失蠟法鑄造,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脫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采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
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制作的典型器物。失蠟法(摘自百度文庫)
既然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可以用失蠟法鑄造,那么對于古錢文字要求同樣嚴格的古錢幣鑄造,是否可以應用失蠟法來鑄造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起碼極少量的錢幣鑄母是最具可能的。以五代時期的前后蜀國錢幣為例,它們對于繼承古蜀國三星堆鑄造工藝應屬得天獨厚。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91/w490h501/20190223/ftAd-htknpmi0210492.jpg)
![徑45MM重36·01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02/w490h512/20190223/TWWq-htknpmi0212228.jpg)
應為前蜀王建通正年間(916)所鑄上月下星鑄母。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80/w490h490/20190223/yIRT-htknpmi0211332.jpg)
![徑46MM,重36·47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02/w490h512/20190223/T8XO-htknpmi0212284.jpg)
![水煮4小時后圖片。重36·41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91/w490h501/20190223/wtyN-htknpmi0212324.jpg)
應為五代后蜀孟知祥明德年間(934——937)所鑄。材質或銀銅合金。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16/w490h526/20190223/4wYt-htknpmi0212384.jpg)
![徑46MM重40·03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91/w490h501/20190223/gMnX-htknpmi0212443.jpg)
![水煮4小時后圖片。重39·94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90/w490h500/20190223/HPj7-htknpmi0229505.jpg)
應為后蜀后主孟昶廣政年間(938——965)所鑄。
而若以廣政大錢為參照,上溯到200年前的唐代宗大歷年間,也存在類似的鑄母。大歷元寶內外郭亦深峻,文字隸書,始有楷意。歷字廠部,起筆后上揚,而下林字右側接郭空隙處存有砂礫,或鑄型時所留。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80/w490h490/20190223/1nRH-htknpmi0214212.jpg)
![徑48MM,重43·98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02/w490h512/20190223/qaTo-htknpmi0230221.jpg)
![水煮4小時后圖片。重43·9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190/w490h500/20190223/PvMC-htknpmi0230798.jpg)
廣政錢出自四川,而大歷錢理應鑄自西安。工藝傳播路線或由川入陜,漸至中原。著名的宋仁宗皇宋通寶九疊篆遺存折十鑄母,或可試證。
![](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14/w490h524/20190223/gVlp-htknpmi0231011.jpg)
![徑45·5MM重34·57克。](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202/w490h512/20190223/enf8-htknpmi0231131.jpg)
對于失蠟法鑄造母錢的可信性分析,試用微創法和水煮法進行試驗。
實驗報告
方法:
甲,材質探測。微創法,取小型細錯具,在錢幣內穿隱蔽部位輕挫,用放大鏡觀察,材質呈乳白或乳黃色。根據手感沉重的特征,分析大如銀元,重過銀元。分析:重金屬材質。
乙,結銹狀況。水煮法。將三枚折十大錢放入白色方形搪瓷盤內,加入自來水,將錢幣沒過至半盤。搪瓷盤放在蘇泊爾電磁爐上,插入電源,按至蒸煮擋。水自然燒開、煮沸。4小時后取出。顏色變深。
結論:
1,比重類似銀元,或為重金屬。
2,原綠色銹變為暗褐色。說明很可能出自北方干坑或沙坑罐藏,
3,同時,重量均有所減少。說明煮去或散失了微量附著物。
4,字口間隙擠入牢固砂礫。或失蠟法鑄造原砂。
見數據對比表:
名稱 規格 級別 外觀顏色 水煮前后重量(克)
大歷元寶 折十 鑄母 加深 前43·98后43·9
大蜀通寶 折十 鑄母 加深 前36·47后36·41
廣政通寶 折十 鑄母 加深 前40·03后39·94
泉者有詩[鑄母再探]曰:
管中窺豹察泉情,一葉知秋探源真。
唐宋鑄母尚可考,鑒賞古泉或見深。
泉林錯愛探析晚,研泉圣哲有賢人。
華夏天地玄黃變,奈何未知土行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