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之后,清軍入關,為了抗擊清軍,南方一些明朝官吏先后擁立明皇室后裔福王朱由崧、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于南方各地,打著“復明抗清”的旗幟作最后的支撐,但在清軍的打擊下,不久即告失敗。1646年11月,瞿式耜等又擁立桂王朱由榔于廣東肇慶稱帝,次年以“永歷”為年號,是為永歷帝。歷史上稱這一段時間為“南明”。雖然南明政權存在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但都鑄造了相對應的貨幣——福王朱由崧的弘光通寶、魯王朱以海的大明通寶、唐王朱聿鍵的隆武通寶、桂王朱由榔的永歷通寶。
20年前當我開始涉足錢幣收藏時,第一次在云南農村見到背星的弘光通寶和隆武通寶時,特別興奮——沒想到在東邊沿海鑄造的錢幣,與云南相隔那么遠,竟然流通到了西南邊陲之地,應該是比較少見的,因此以較高的價格買了下來。幾年之后在網上買了一本《云南貨幣簡史》,才知道永歷政權曾補鑄了崇禎、弘光、隆武政權的錢,因為沒有文字記載的文獻資料,依據是“在云南卻有大量的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出土或傳世,出土時往往是崇禎通寶、弘光通寶、隆武通寶三種錢幣混串在一起,除年號不同外,版式風格、錢幣大小、銅質銹色完全一樣……這幾種“星”背錢與其他版式的崇禎通寶、弘光通寶、隆武通寶錢風格不同,區別很大。”(《云南貨幣簡史》126頁)其主要特征就是背面有一“星”點,三種錢風格一致,從背面很難區分出是哪一種錢幣。而在補鑄的這三種錢中,尤以崇禎通寶為最多,也比較大而厚重,因此我認為崇禎通寶是三種錢中最早補鑄的。之前一直以為背星的崇禎通寶是崇禎本朝云南所鑄,那么崇禎本朝云南鑄造的應該是另外一種直徑相對較小、光背的崇禎通寶。
去年年末,在地攤上見到鐵絲穿著的一串81枚銅錢,我從中挑選了70枚。其中有65枚背星崇禎通寶,有3枚背星弘光通寶和2枚背星隆武通寶。這些銅錢都帶有明顯的銼痕,銹色、包漿一致,銅色偏紅,這些銅錢也為補鑄說再次提供了實證。
在65枚崇禎通寶中,大小、輕重、厚薄不一,直徑在2.5—2.66厘米之間,重量在3.5—6.6克之間,除此之外,面文“崇禎通寶”的寫法也略有差異,尤其是“禎”字的寫法,根據“禎”的“示字旁”的寫法,大致可分為四種版式:第一種是“點礻”,右邊繁體“貞”字里面的兩橫與右豎不相連,這種版式最多,一共有41枚(圖1);第二種雖然也是“點礻”,但右邊繁體“貞”字里面的兩橫與右豎相連,有7枚(圖2);第三種是“橫礻”,也就是“礻”字旁上面的點寫成橫,右邊繁體“貞”字里面的兩橫與右豎相連,有10枚(圖3);第四種“礻”旁寫成“示”,右邊繁體“貞”字里面的兩橫與右豎相連,也有7枚(圖4)。在《云南貨幣簡史》中僅概括為“礻”和“示”兩種版式,稱這種藝術風格為“不是對子錢,勝似對子錢。”
圖1、圖2、圖3、圖4
在補鑄的背星弘光通寶中,直徑在2.5厘米左右,重4克左右。“弘”字的寫法也是多變的,主要是“弓”字第二筆的寫法,有“不出頭”弓(圖5)、“右出頭”弓(圖6)、“雙出頭”弓(圖7)三種,其中“右出頭”弓相對要多一點。在《安徽錢幣》2013年第4期刊載《淺議南明弘光政權和“弘光通寶”》一文中,把云南補鑄的弘光通寶版式概括為“弓”部右出頭、雙出頭和雙出頭縮字(圖7)三種,少了不出頭“弓”一種,至于“雙出頭縮字”弘光通寶,在華光普編著的《中國古錢目錄》一書中,背星的弘光通寶,就是一枚縮字,四字中“弘光”二字較扁,“通寶”二字較狹。但筆者在云南省陸良縣,20多年間收藏的星版弘光通寶也有36枚,卻從未見過一枚縮字版,只在網上見過幾枚,因此對于縮字版弘光通寶的鑄造地,筆者認為還值得研究。
圖5、圖6、圖7
隆武通寶直徑2.5厘米,重4克左右,“隆”字的寫法與眾不同,稱為“正字隆”,這種寫法只有清朝寶浙局的“乾隆通寶”中有這種寫法。另外“武”字也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點寫在橫的下面,稱為“下點武”(圖8);另一種是武字沒有點,稱為“缺點武”(圖9),相對較少。
圖8、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