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真定路鹽稅銀鋌 |
發布日期:09-02-19 08:56: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李曉萍 |
這枚元代真定路五十兩鹽稅銀鋌銘文為“真定路 真定河澗 庫官 劉× 銀匠 郭×”,重量1978克,屬元代早期鹽稅錠,銘文清晰,原色銀光。此為元代存世不多的鹽稅銀錠之一,是研究元代早期鹽稅歷史極好的實物資料。真定路位于現在的河北石家莊附近,是元代重要的行政劃區,設有轉運鹽使司,開設鹽場22處。元太宗窩闊臺于1230年開始推行鹽法,規定每鹽一引,須重四百斤,其價格為銀十兩。銀錠上注明鹽區名,說明該錠是該鹽區的鹽稅銀錠。
元代鹽課主要實行專賣制,兼有征稅。官方對鹽的專賣有許多辦法,普遍實行于各大鹽場的主要是引岸制,其法有二: 一是官制商運商銷,即是官府招募鹽戶制鹽,并到各地設局賣鹽“引”,每“引”付鹽400斤,鹽商販鹽先付“引”錢,拿了“引”再赴各鹽場領鹽。最后按照“引”上所規定的買鹽地點販賣。 二是官制官運商銷,是由官府制鹽,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立倉庫,由官府負責運輸,貯藏,鹽商到庫領鹽販賣。 河澗稅是一種鹽稅,鹽稅是元代國家財政主要收入之一,即有“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元代疆域遼闊,產鹽之地遍布全國各地,鹽產量最高時達256萬引,鹽課折鈔766萬余錠,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80%。元代的鹽課一般是以鈔納貢,但政府往往下令,以布、帛、絲、綿、銀等物繳納,也就是鹽課折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