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銅質小銀洋揭秘
—1981年壹分硬幣到底有沒有?
近日從一民國時期刊物中發現刊有《槍斃錢商穩金融》一文,看后覺得此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開困擾多年東三省銅質(含銀量很低或銅質鍍銀)小銀洋的秘密。 文中說,1916年,奉天市面通行的貨幣是奉小洋票,由東三省官銀號和興業銀行發行,以銀作本位,規定每元紙幣可兌換小銀洋十角,可以隨時自由兌換。由于當時受歐戰影響,許多西方國家到亞洲購買物質必須是以金易銀,遂形成金賤銀貴的形勢。而銀塊則超出含銀量相同的小銀洋之價格,以小洋票兌出小銀洋,或在沈陽或運大連熔成銀塊,每萬元轉手即可獲利五六百元,遂有一些錢商從中投機搗把,后經官府明令禁止,便不敢明目張膽地再搞這種生意了。可日本人卻無所顧忌,日本商會還從中慫恿,境內的日本商人、僑民、浪人則從早到晚擁于銀行門前,輪番的兌換,掀起擠兌風潮,從每天兌出幾萬增至幾十萬,其勢不可阻擋,盡管官銀號和興業銀行委托天津分號收購小洋,運到奉天,但仍供不應求,于是奉票不斷下跌,逐漸失信。而日本正金銀行和朝鮮銀行發行的紙幣卻越來越多的充斥于市,一些巨商富人也多將資金轉存于日本銀行。這種險惡勢態,不僅造成人心浮動,也嚴重的危及到政局。
新任奉天督軍兼省長的張作霖,為此坐臥不安,不時地搔著腦袋,他就弄不通這些小洋票怎么都跑到日本人手里去了,于是派人秘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有幾家中國銀號錢莊暗與日本人勾結,以數以萬計的紙幣委于日本人代兌。又進一步查明興業銀行副經理三天兩頭的向本行掛借二、三萬元紙幣,隨借隨還。張作霖立即派人將這些銀號錢莊的執事人抓送軍事法庭,交軍法嚴加審訊,張作霖在軍署升坐大堂,對一干人犯親自審問,終于供出真相,于是張作霖怒不可遏罵錢商們見利忘義,隨后講:“我說這些日子坐在樓上覺得直晃蕩,原來是你們在底下挖墻角,這回就要你們用腦袋堵這窟窿。還有什么可說的嗎?” 錢商們急口呼冤,張作霖道:“如冤,可向陰曹地府去講,我這里是不買帳了”。隨后軍法以“販運現銀、惑亂金融”的罪名宣布判處興業銀行副經理、瑞昌行錢莊執事等五位錢商死刑,立即槍決示眾,并將情節嚴重的興業銀行行長及稽查員等送交審檢廳判處。
經過這場鎮壓,中國的銀莊一時消停了,可事情并沒算完,日本人仍然哄哄嚷嚷照樣兌銀,只是金額少了許多,后來逼得政府沒辦法議定按銀塊價格比例,摻進銅質鑄造小洋,使其熔化后幾乎無利可圖。最后干脆以銅鑄造然后鍍銀,使錢商們不再熔化。
當時,擔任小銀洋制作的工廠,就是時稱“東三省制造銀圓總局”的沈陽造幣廠。早在清光緒年間,東三省的銀幣就由該廠鑄造,后來,清廷將奉天、吉林、黑龍江改為行省,并設總督兼管將軍事務,東三省首任總督由徐世昌擔任。為便于統一管理,徐世昌將吉林銀圓總局撤銷并入時稱“奉天制造銀圓總局”的沈陽造幣廠改名為“東三省制造銀圓總局”,從此所鑄銀幣,均冠以“東三省造”字樣,東三省造銀幣共分四種面值,有庫平七錢二分、庫平三錢六分、庫平一錢四分四厘和庫平七分二厘。我國清末鑄造銀幣,都有極嚴密的程序和檢驗制度,所以在分兩成色上不能有任何的差錯,當時奉天鑄幣的成色和信譽都屬上乘,深受商民信賴。由于奉天當時的經濟狀況及人們的習慣,在商品交換中多用一錢四分四厘的銀幣,并逐漸成為商民們的共識,所以人們稱之為“小銀洋”,這種小銀洋不但清末鑄造行用,而且到民國初年仍然是奉天乃至東北商品交換中的主要流通貨幣,所以直到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一直在大量鑄造。這種小銀洋面文有“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兩種,版式甚多,在收藏中常常發現有含銀量很低或銅質鍍銀小銀洋。通過此文,可以使大家初步了解到小銀洋的鑄造時間、流通情況,特別是對困擾多年的含銀量低或銅質鍍銀小銀洋之謎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