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古幣值百萬?銀幣正反面竟分屬兩幣 |
發布日期:08-10-17 08:53:57 作者:蘇揚 新聞來源:揚州晚報 新聞點擊: |
贗品古幣。 蘇揚 攝 揚州網訊(見習記者 蘇揚)近日,做陶瓷生意的孫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一枚銀幣。這枚銀幣錢面珠圈內印著“大清銀幣”,正中央小圈內則是一個“吉”字。上環四個滿文字符,下環“庫平一兩”,左右分是“申”、“戊”兩字。錢背正中是一條龍形圖案,四周分別用英文寫著四川省和七錢二分。通體銀白色,直徑約為43毫米。 孫先生稱這枚銀幣得自一位家在鹽城的朋友手中。這位朋友家道殷實,祖上家世也十分顯赫,出過高官,這枚銀幣便是他祖上傳下來的。 沒有包漿,十足贗品 而就是這樣一枚制作工藝十分精美的銀幣,揚州市錢幣學會秘書長陳曉友經過鑒定認為:“這是一枚贗品,制作時間在10年之內。” 陳曉友說:“鑒定錢幣及其他收藏品的真偽,首先要看其包漿。”傳世古玩都有一層自然溫潤的光澤,擦拭打磨也無法去除,古玩行內稱之為“包漿”。他說:“包漿滑熟可鑒,幽光內斂,意味著古玩有了年紀,而這枚銀幣整體的光澤明顯浮在面上,還有幾分刺眼,一望便知是贗品。” 如為真品,可值百萬 “這枚銀幣最大的漏洞則在該銀幣的正反兩面其實分屬兩種銀幣。”陳曉友說,這枚銀幣正面仿的是吉林省造的“大清銀幣吉字戊申庫平一兩”,真幣背面的上環和下環應分別為英文的光緒和一兩。“錢面是吉林省,錢背卻是四川省,這是十分明顯的硬傷。” 據了解,“大清銀幣吉字戊申庫平一兩”銀幣系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由天津造幣廠代鑄樣板,僅試鑄,未曾流通。目前只發現一枚傳世,曾為我國著名收藏家馬定祥所得,后在“文革”期間遺失,至今下落不明,其市場價格可在百萬以上。 |
上一篇:1953年3元紙幣 全品1.5萬元 |
下一篇:稀罕的金代法定銀貨:承安寶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