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花錢一三五 |
發布日期:09-11-19 08:53: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陳曉友 |
明清數字花錢中吉語內容大多表現為對科舉的推崇和財富的追求,這也忠實記錄了當時社會上人們各種微妙的文化心態,一、三、五是使用最頻繁的數字之一,但古人借此喻義,引經據典引出一串串美好故事以勵后人。 一品當朝是古人追逐人生仕途的夢寐已求的目標,一品乃是官場制級最高等級,人們一旦官居一品就意味著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一生,既可出人頭地,更可光宗耀祖。而花錢上的文字就直白地道出人們心中的愿望,“一本萬利”花錢看是古人祈求經商平安致富,其實也對想往從政的商人來說也是一項目光長遠的投資,史料記載秦相呂不韋出道前是個商人,曾與其家人有一精采對話,他們認為以同樣資本投入到種田僅一分利,藥材生意十分利,珠寶買賣百分利,而扶立一國君萬分利,最終這一本萬利投資他是成功了,這也是一本萬利的另一種釋義。 “連中三元”大花錢,其“三元”分別是古代科舉各級別考試最高名次,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是狀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查明清資料明代僅有黃觀、商輅兩狀元曾獲殊榮,其中浙江人商輅曾在明宣德到正統年間連中三元。清代僅有錢啟、陳繼昌兩狀元于乾隆、嘉慶兩朝連中三元。一舉中榜已難,連中三元更是難上加難。 而“五子登科”背福壽雙全大花錢則說的是武則天后周朝官居太常寺少卿竇燕山教子有方之事。“三字經”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就是講的其五子儀、儼、侶、俑、僖先后考中進士的美談。五子登科典故雖有千年之久,但五子登科吉語到了明代才開始出現在各種古籍與藝術品上。所以行家們認為凡有“五子登科”吉語的古代藝術品年代上限一般不超過明代。 數字一、三、五與其他吉語搭配還有更多寓意,也許還有更多美妙故事等待人們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