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買路銀 |
發布日期:10-01-21 08:53: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張 忠 |
自唐以降,銀鋌作為古代的流通貨幣,被國家儲備、民間窖藏,甚至作為上貢、進奉的禮品,大多鏨有銘文、標記。 古代銀鋌主要出現在唐、宋、金時期,因其形狀類似豬的腎臟,地方百姓俗稱“豬腰銀”。常見形狀有圓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元、明以后的類似銀塊,稱為銀錠、元寶。 到了宋代,銀鋌又多了一項功能:漸次演變為國家和地方稅收的特種貨幣,民間視為稅收的一種交納“憑據”。由此,它衍生出一種專用的南宋“出門稅”銀鋌。 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安徽東至縣支行的金庫里,清理出了—批弧首束腰銀鋌,經專家認定為南宋時期的“出門稅”銀鋌。顧名思義,“出門稅”即出門(城門)就要交納的稅款,乃是沿襲的北宋國門稅。“出門稅”銀鋌是南宋時期的商用完稅銀鋌,是行商納稅的見證。它類似于近代的貨物稅——商賈運銷商品貨物從甲地到乙地,途經大大小小的城門、關卡、哨所,這些地方官府派員駐扎,向出入境過客收取商品貨物稅,在當時稱之為“過稅”。 《宋史·食貨志》載:“凡州縣皆置務,關鎮亦或有之,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行者赍貨,謂之‘過稅’,”其中的行者赍貨必出入城門,出門納稅天經地義。《宋會要·食貨》記載:淳化二年,江南轉運司言:“鄂州舊例,鹽米出門,皆收稅錢。”詔:“自今民販鬻斛斗,及買官鹽出門,并免收稅。”反映了南宋政府因不堪軍費重負,把本由商人按章完納的貨物稅、營業稅、所得稅等,漸漸演變成了出門旅行、通關過境時,人人都得向官府交納的“買路錢”,成了地方官吏生財的一個常設渠道,以至稽征稅卡過密,人民負擔過重,抑制了出門過客的正常社會交往和商務活動,加重了路人的經濟負擔,弄得南宋邊民怨聲載道。 如此征收“出門稅”,說明了南宋時期苛捐雜稅的繁亂和官府腐敗的社會現象。不過也有人認為,收繳出門稅可以限制物品出城,似乎有平抑物價的功效。 這些“出門稅”銀鋌,平均長12.3厘米,兩端寬6.8厘米,腰寬4.8厘米,厚1.5厘米,一般重二十五兩,其上有壓印戳記“出門稅”字樣。此類銀鋌以十二兩半、二十五兩為多見,五十兩的稀少。 安徽東至縣與安慶市僅一江之隔,它的行政區劃原屬安慶管轄,兩地歷史資料里都有類似銀鋌的記載,而安慶古城建于南宋時期,據今將近800年了。這枚南宋“出門稅”銀鋌,為研究南宋時期安慶府的經濟史和中國古代社會稅務征稽史,提供了直觀可靠的參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