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漢化的見證 |
發布日期:10-11-19 08:51: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嘉 泉 |
五胡十六國時期,石勒成立了后趙政權,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稱皇帝,從一名奴仆變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出身的帝王。 石勒祖籍西域石國,后隨匈奴內遷,居于上黨武鄉、羯室等地,被稱為羯胡。初名轡,曾被掠賣為奴,因善于相馬而結識牧主汲桑,后聚眾為盜,投奔漢國劉淵,受命游擊趙魏。以張賓等晉人為謀士,先后消滅王彌、青州茍日希、幽州王浚等勢力,獨霸一方。靳準之亂后,漢國衰落,石勒于襄國稱王,與據關中的劉曜爭衡而終將其吞并,基本統一北中國,之后努力恢復農商,沿用九品中正制,推崇佛教,國勢轉而強盛。 石勒初起時,往往對攻下的塢壁壘征收義谷,有時也以掠奪方式獲取軍糧。約在313年始采用租調剝削方式。石勒、石虎均沿用劉漢的徙民辦法,將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遷往其統治中心襄國、鄴及其周圍地區,以便控制。對人民的統治,除以州、郡行政系統管理外,同時存有以軍事組織形式管理并占有人口的制度。 公元314年,石勒下令州郡檢查戶口,征收田租戶調,規定戶貲出帛二匹、租谷二斛。稱趙王后,較留意于農業生產,常遣使者循行州郡,勸課農桑。故當石虎統治之初,租入殷廣,鄴都的中倉每年有百萬斛的租谷輸入,沿水次諸倉也儲積了不少糧食。 石勒是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杰出的少數民族帝王,他以漢族皇帝楷模,重視漢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五胡十六國這個特殊史時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對后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石勒施行多措施是效法西漢的,石勒稱趙王后,仿效漢族文化傳統,組織學者幕僚著書立說室佐明楷,程機撰《上黨國記》,國大夫傅彪、賈蒲、江軌撰《大起居注》,參軍石泰、石同、石謙、孔隆撰《大單于志》,法曹貫志作《辛亥制度》五千文。 公元319年,石勒鑄“豐貨”錢,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有篆隸二體,多年來目錄記載僅有水平錢存世,未見大錢。此枚“豐貨五十”大型厚重錢即是一例,此枚前直徑52毫米,重131.7克。此錢錢文以漢字書寫,也是石勒政權崇拜漢文化的一個典型物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