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流傳宋代銀鋌淵源 |
發布日期:08-11-25 08:45:26 作者:陳阿泉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新聞點擊: |
心知國亡族敗,處處節儉使用,細水長流有關,非重大事項一般不動用,以免暴露身世,引來殺身之禍。一般商賈獲得銀鋌,也珍視其銀質上乘,不肯轉手,世代相傳,使得部分銀鋌保存下來,至今仍常出土發現。其中字跡較清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一種紀“真花鋌銀”或印有“出門稅”字樣,重984克,長124毫米,寬70.5毫米,厚8.1毫米,呈亞腰形,背部密布蜂窩狀氣孔。“出門稅”指宋代對過往商旅的稅收,當時規定商隊往來必須走官路,必須經過各大城鎮,進城門不抽稅,如出城則按所攜帶貨物核價抽稅,所以稱之為“出門稅”,也是指史載的“過稅”。“真花銀”指的是銀鋌質量上乘、成色好。 另有一種紀“京銷鋌銀”、“張二郎店”,重986克,長126毫米,寬71毫米,厚7.8毫米,呈亞腰形,背部密布蜂窩狀氣孔(如圖)。還有一種紀“京銷鋌銀”、“趙孫宅”、“二十五兩”,重985克,長125毫米,寬70.8毫米,厚7.8毫米,呈亞腰形,背部密布蜂窩氣孔。“京銷鋌銀”與“真花鋌銀”含義相同,均是宋代銀兩質量上乘的戳記。“趙孫宅”、“張二郎店”為銀鋪主名。“二十五兩”是宋代度量衡制,當時每兩重40克,985-986克約合“二十五兩”③。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金、銀、銅、鐵、紙幣等混用貨幣較多的朝代,尤其是銀質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鋌,也叫錠。鋌在唐末五代已有使用,宋以后少用鋌字,專用錠稱。大鋌五十兩,中鋌二十五兩,小鋌有各種重量,沒有固定等級。隱居閩南的宋代皇族多數攜帶這種二十五兩中鋌,并憑借手中大筆銀兩,精心安排幾代人的生活,購筑民居,開荒種地,置地務農。現在,銀塘村的趙氏后裔已傳至35、36世,人口3000多人。而“完壁樓”(今稱趙家城)居住的趙氏后裔也發展到2000人,自成一個村落。他們祖祖輩輩珍藏著宋代18位皇帝畫像的皇家族譜,大家以此為榮。 目前,兩地趙氏后裔正在計劃分批搬遷,將趙氏古樓堡、趙氏祠堂開發成為一個能吸引國內外游客的旅游勝地。 注釋: ①王作民《隱居漳州的宋代皇族》②高聿占《宋城稗史》③華光普《中國銀幣目錄》P25 |
上一篇:福祿壽喜錢及其他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