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臨幣系列賞析之八:經濟信息寶庫——常臨紙幣 |
發布日期:11-03-12 08:42: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許英俊 |
中國錢幣文化已經沿襲三千余年,歷經南宋的交子、會子,到其它朝代的飛帖、大明寶鈔等,而真正意義的鈔票是由常州人盛宣懷創辦的第一家新式銀行。從錢幣學的觀點來說明,錢幣含紙幣必須由銀行發出,銀行由國家權力機構批準設立。國家權力機構批準設立的銀行可稱謂國家級銀行。省級以下的權力機構批準設立的銀行謂為地方銀行,其發行的鈔票流通范圍相對來說局限于發行區內,后期市、縣也發行,俗稱錢莊票。 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定名由來:常州地區取自常州府治觀念,八邑名都;臨時流通從幣面上文字移用;幣,流通中的圓形、籌形、紙質的具備錢幣要素,并被民眾認可和參與交易流通的貨幣形式。 一、明確發行時間。在圓形幣、籌形幣中受到幣面面積影響,有年份表示的甚少,而在紙幣上完全可以明確。最早年份的紙幣為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有批量寫有“八月”,集中在1939年8月集中發行。從另一個側面來講,集中出現現象說明銅元缺乏,找零困難已有時日。常臨幣的出現雖未有冠名市、區工商會所名稱,但統一動作實際上仍是商戶們集中商討決定的,由各自商戶自行發行是否會是在避免某些麻煩的原因。紙幣上的年份表示常臨幣最早出現的時間可定于公元1939年。 二、與何種貨幣比價流通。當時充斥社會流通交易的銅元有三種:晚清和民國的十文銅元,另一種則是民國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八年,發行的壹分銅元。紙幣上明確印有“以補銅元缺乏,暫作此券流通”類語言,導致經濟壅滯的銅元缺乏,與晚清和民國十文銅元無關。至今錢幣市場這兩種銅元比比皆是,那么只有一種可能,國民黨中央銀行引發的法幣壹分銅元缺乏,在日占區,法幣仍然是流通貨幣。還有兩種,例1,華墅鎮商聯會,1940年發行的十文紙幣,印有積三百張兌國幣壹圓;例2,武進商業公司通貨銅元券,銅元叁拾枚,積叁百枚兌洋壹圓。從例圖2就可以明確紙幣上印有的就是民國十文銅元,當時洋元、國幣是指銀幣,或法幣紙幣壹元銀元是從國外引進的,國人習慣稱銀元為洋元。可以佐證:1、當時一元銀幣或法幣壹元可兌換十文銅元叁佰枚,未提及壹分銅元;2、十文銅元價值于壹分銅元的1//3;3、當時稱量貨幣深入民心,憑什么等量銅自貶2/3,大量囤積于百姓之中;4、說明常臨幣掛鉤貨幣仍為國民黨法幣;5、早期為救市,常臨幣發行的幣值較小,多見1、2、5分,1940年可見壹角幣出現,當時經濟尚處較穩定期。 四、紙幣中圖案的選擇。紙幣正面圖案,較大部分選擇的是國民黨紙幣中應用圖案、圖景,還有船洋圖案。圖3、4:是少部分自創或制版技術人員想象,將就技術水平所限的簡單圖案;圖5、6:是財神、虎、雞,另一組如徐墅鎮,商業流通券,伍分、壹角;西南郊商業流通券,壹分、貳分、伍分(兩種),低沉的似日本戰機在村莊、田野之上,使人感覺到非常壓抑;圖7、8:發行者的創意是包含哪些內容,是控訴?是希冀國民黨政府反擊?不得而知。 五、印刷、防偽,常臨幣紙幣大都采用石印或膠印,單面單色調為主,雙面雙色調,色彩套印較少,這是為了減少印刷成本,基本未發現有防偽印刷或暗記,防偽也就利用店主印章和戳記。而當時民眾比較誠信,由于印刷機械,油墨的缺少,民眾無法接觸到這些設備;民眾受鄉規民約的制約,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韙,另一重要因素是已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衡量當時特定時代人的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