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紀念幣 |
發(fā)布日期:08-11-19 08:41:18 作者:陳阿泉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新聞點擊: |
20世紀,我國以推翻滿清政府為奮斗目標的革命團體不斷涌現(xiàn)。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中積極宣統(tǒng)反清革命主張,并聯(lián)絡華僑志士,創(chuàng)立了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徹底暴露了滿清政府賣國面目。舉國上下、南洋華僑得悉后,義憤填膺,群起抗議。1905年8月2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把原來分散的地方性革命團體,聯(lián)合成為民族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土地”的革命綱領,以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場,在《民報》上大力宣揚三民主義,同時積極發(fā)展革命組織,聯(lián)絡會黨和新軍,不斷發(fā)動武裝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的廣州起義。這次起義,同盟會集中會員中最堅決的分子,組織800人的敢死隊,設38處秘密機關,擬定了10路進襲的戰(zhàn)斗計劃。4月27日下午5點20分,起義爆發(fā),前線指揮黃興親率林覺民、方聲洞、林文等130名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由于走漏消息,清軍事先有所準備,最后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黃興化裝脫險,林覺民、方洞聲、林文等壯烈犧牲。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殺身滅門的危險,收殮死難者遺骸72具,合葬于城郊“紅花崗”,后認為“紅花”二字,不如“黃花”(即菊花)之優(yōu)美,而死難烈士品節(jié)恰如寒秋“黃花”寧可枝頭抱死,也不吹落北風中,遂改“紅花崗”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雖告失敗,但更激起了人民的憤怒和僑胞的愛國熱忱,為不久之后爆發(fā)的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精神和物質的基礎。
同盟會對損失這批精英甚為痛惜。民國成立后,1916年秋,經一年苦心孤詣籌款、規(guī)劃,擴展墓地,建造紀功坊、修亭、立碑,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四字,鐫刻紀功坊;柱上嵌有黃興親自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七十二健兒酣戰(zhàn)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表達了四億人民悼念烈士之情。據(jù)資料載,黃花崗72烈士中,福建人占19人。福建造幣廠為紀念黃花崗72烈士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民國二十年、民國二十一年,先后三次發(fā)行了紀念銀幣,面值分壹角和貳角兩種。民國十七和二十年的正面圖案是烈士陵園,上面環(huán)書“黃花崗紀念幣”6字。背面當中為12角星圖和面值,上環(huán)寫“中華民國十七或二十或二十一年福建省造”,下環(huán)寫“每五枚當一圓”或“每十枚當一圓(1角)”,鑄量較多,市價貳角的18元/ |
上一篇:義和團團錢“保清滅洋”析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