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最為發達的時期,以“郁郁乎文哉”著稱,“重文”的風氣盛行,“搜訪前哲墨跡圖畫”達“百倍先朝”。國粹書法藝術得到了廣泛發展,產生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著名書法家,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更是獨領風騷的書畫家。宋代書法藝術不但在碑刻、卷軸、書信中展現,而且在錢文中也得到充分運用。宋代對錢中篆、隸、真、行體不同風格的錢文書法,成為中國錢文書法藝術的寶典。
宋代,從宋仁宗趙禎天圣元年(1023年)起,實行鑄造對錢的制度。經歷了北宋仁宗趙禎的天圣、明道、景祐、皇祐、至和、嘉祐;英宗趙曙的治平;神宗趙頊的熙寧、元豐;哲宗趙煦的元祐、紹圣、元符;徽宗趙佶的建中靖國、政和、重和、宣和;欽宗趙桓的靖康;南宋高宗趙構的建炎、紹興;孝宗趙眘的隆興、乾道、淳熙等22個年代,跨時157年。至淳熙七年(1180年)止,共鑄有對錢30種。其中仁宗趙禎的康定、慶歷年間未發現鑄造對錢。從淳熙八年起,不再鑄造對錢。
對錢主要是從兩種錢幣的錢文內容的同一性體現出來,還有兩種錢幣的銅色、錢制、重量、肉厚、內穿、外廓完全同一規格。對錢的錢文用不同的書體書寫,可以配對。對錢亦稱對子錢、對稱錢、對制錢。日本學者稱中國對錢為“復合錢”。
宋代對錢,除錢幣規格的同一性外,突出地表現在錢文書法的對稱美。
“天圣元寶”“明道元寶”“景祐元寶”“皇宋通寶”“至和元寶、通寶”“嘉祐元寶、通寶”“治平元寶、通寶”“熙寧元寶、重寶”為篆書、真書體配對,錢制多為小平錢,“熙寧重寶”有折二錢。
“元豐通寶”“元祐通寶”“紹圣元寶”“元符通寶”“建國通寶”“圣宋元寶”多為篆書、行書體配對,亦有篆書與隸書、真書體配對者。錢制多為小平錢,亦有折二錢、折三錢。
“建炎通寶、元寶”“紹興元寶”“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通寶”為篆書、真書體配對。錢制多為折二錢,亦有小平,折三錢。
宋代對錢是我國傳統美學對稱美的展示。中國傳統美學對稱美,其特點表現為事物同一性與對應性以及相對性,對稱美在我國的建筑、紋飾、裝潢、律詩、楹聯、文字結構等方面都有充分體現。
宋代對錢的對稱美,有在錢幣規格上的對稱與對應,如兩枚錢幣的銅色、錢制、肉厚、肉穿、外廓的對稱與對應;有在錢幣錢文內容上的同一與對應,即兩枚錢幣的錢文都是同一的,在錢文書法同一的對應中,展示出和諧的對稱美;特別是兩枚錢幣錢文的內容相同,而錢文書法藝術上的相反對應,即錢文書寫體分別為篆書與隸書相對、篆書與行書相對,同一錢文,兩種書寫替互相襯托,使錢文書法更顯得錦上添花、妙趣橫生。
宋代對錢中的對稱美,還體現在錢文的筆法與筆意的美感上。篆、隸、真、行書體都被用于書寫對錢錢文。篆書筆畫回環曲折、筆勢舒展、流暢纖秀、瀟灑俊逸;隸書剛健勁遒、古樸典雅;真書端莊渾厚、意態天成;行書如行云流水、自然得體。隸、真、行書體的點、橫、撇、捺、勾、挑等筆法多表現為動態美。在對錢中的靜態美與動態美相對,饒有雅韻。把玩對錢,是對錢文書法藝術對稱美的享受。
在宋代對錢中,融入了徽宗趙佶“政和通寶”“宣和通寶”“崇寧通寶”瘦金體御書錢文,以及高宗趙構“紹興通寶”真書體的御書錢文,顯示了帝皇的“氣質”與“興味”。著名文學家蘇軾為“元豐通寶”對錢書寫篆書體錢文,為“元祐通寶”對錢書寫了行書體錢文,史學家司馬光為“元祐通寶”對錢書寫了篆書體錢文,這都給宋代對錢的對稱美增添了藝術特色,提高了宋代對錢錢文書法藝術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