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珍-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子安) |
發布日期:10-03-29 08:33: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子安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4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定窯白釉孩兒枕,這是在故宮官方著錄的名冊上的正式名稱。 枕以孩兒背作枕面,作孩兒伏臥狀。男孩兒造型充滿童趣,活潑可愛,雙眼圓而有神,神情自在得意。整件作品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孩兒兩臂環抱側身向外45°角微微翹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腿微曲交叉上蹺。身著絲織長袍,外罩坎肩,長衣下擺處團花印紋依稀可辯。下承以長圓形狀榻,榻為長圓形與身等長等寬;榻周邊飾以浮雕紋飾,四面開光,其中一面開光內凸起螭龍,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開光外為如意云頭紋,相對的一面光素,其余兩面亦為如意云頭紋;刻花裝飾有淺浮雕之美,主線與輔線相襯刻劃深淺不一,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枕身釉呈牙白色。底素胎,有兩孔。 瓷枕在兩宋及金、元時期廣為流行。宋代以磁州窯、當陽峪窯、扒村窯、登封窯所出為多。這一時期的瓷枕逐漸從實用品轉向了雅俗共賞的工藝品,而造型較為繁復嬰兒題材成為眾多瓷枕題材中最為豐富的一類。聰明的定瓷匠師們,面向生活,在精美的瓷器上營造濃厚的民間生活情趣,創造出這件雕工極佳名垂瓷史的定窯名瓷孩兒枕。作為我國民間古陶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孩兒枕寄托了人們多子多福的心愿。 枕頭是人們常用的睡眠工具,古人在原本簡單易行的枕頭上大發情懷,化實用為工藝,既滿足人們追求美的感官享受的樂趣,又為后人留傳下優美的藝術品,成為后世高端收藏者趨之若鶩的珍藏。 800年的定瓷是宋代陶瓷中的佼佼者,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因宋代曲陽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瓷。定瓷的燒制始于唐,(公元618—907年),興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失于元(公元1127—1368年)。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與同時代的汝、鈞、官、哥窯并稱宋代五大名窯。其中,惟定窯以燒白瓷為主,以裝飾見長,成就很高。品類由盤、碗、瓶、尊、爐、枕、人物等。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可比美玉,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之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知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形象地贊美定瓷的絢麗多彩。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瓷的佼佼者。而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珍品在我國臺北“故宮”中也收藏有兩件,與北京故宮的孩兒枕如出一轍。 定窯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