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錢制及酒泉出土的新莽錢幣幣 |
發布日期:08-12-19 08:24: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酒泉日報 作者: |
在浩瀚的中國鑄幣史上,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政曇花一現,但其鑄造的錢幣形式多樣,形制規范,錢文精湛,因此王莽被稱為“泉圣”。
西漢末年的新朝皇帝王莽篡位后,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王莽的改革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于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但他所鑄造的錢幣,卻在中國的鑄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漢末年(公元前1年),王莽攝政后,在貨幣問題上托古改制,大的貨幣變動就有四次,鑄幣六種、二十八品,即寶貨制,這在世界幣制史上是一種破天荒的制度,但其開辟了錢幣多樣化的先河,其泉品規范精致,錢文蒼勁有力,錢幣的制作工藝達到了歷代錢幣的一個高峰。 第一次幣制改動是居攝二年(公元5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泉五十”。又鑄造“契刀五百”、金錯刀(一刀平五千)、與五銖錢并行。 第二次幣制改動是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罷契刀、錯刀和五銖錢,專用大小錢。大錢為“大泉五十”,另鑄“小泉直一”。 第三次幣制改動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行寶貨制。寶貨制的內容是: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銀銅龜貝;六名即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布貨十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王莽把貨幣也搞成了如同官場的等級制度一樣,琳瑯滿目,光怪陸離。尤其是布貨十品,每個只差一銖重,大小也只差一分,把老百姓搞得頭昏腦漲,很難辨認,而遇到龜貝之類的貨幣,還要隨時測量,很不方便,所以老百姓抵制寶貨制,只用大小泉,這樣王莽的第三次幣制改革,在人們的眼花繚亂中失敗了。 第四次幣制改革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了大小泉,改用貨布、貨泉兩種通用貨幣。但是老百姓已經習慣使用“大泉五十”,也只能聽之任之了。在王莽晚期,又發行了布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莽在位期間,似乎對造幣情有獨鐘。他所造的各種各樣的貨幣,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是曇花一現,但其高超的造幣水平和完整的貨幣體系,卻給我們留下了古代文化的寶貴物質財富。王莽時期制造的貨布,布泉字體為懸針篆,文字規整,遒勁有力,是漢代書法的典范;契刀、錯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青銅鑄造,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非常精美。錯刀的環部的“一刀”是陰刻,錯黃金,“平五千”為陽刻,所以又叫“金錯刀”。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制成的錢幣,后人把它作為珍貴的藝術品來收藏。歷代文人雅士也對“金錯刀”大加贊賞,如唐朝杜甫《對雪詩》曰“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韓愈詩曰:“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東漢杰出的文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張衡在《四愁詩》中寫道:“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王莽的金錯刀成了錢幣和財富的代名詞,也成了文人騷客贊譽和情侶間饋贈的信物,足見其影響深遠。 王莽政權短暫,幣制混亂,所以流傳下來的錢幣除“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泉”“布泉”較多見之外,其他的錢幣都比較少見,也是較為珍稀的泉品。 多年來,酒泉地區多處大量出土過王莽的錢幣,主要是“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泉”“布泉”。肅州區博物館藏有“大泉五十”的銅制錢范三枚,其中兩枚是1973年3月,在現在的酒泉市肅州區上壩鎮的野豬溝公路南側的墓葬中出土,另一枚是197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