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私鑄錢 一段混亂的貨幣史(葉真銘) |
發(fā)布日期:12-05-14 08:12:1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銅價高昂,鑄錢無利可圖甚至虧本,各地許多鑄錢局被迫停鑄關(guān)閉。各地市面流通銅錢嚴重不足,出現(xiàn)了嚴重程度不一的“錢荒”。銅價上漲又引起奸邪之徒屯積私毀銅錢牟利,“銅礦久廢,新錢可以停鑄,而民間日用器皿斷不能少。無處買銅,率行毀錢以改造之,每錢千質(zhì)重七斤,制為銅器,加工資可易三百文一斤,是千錢而增至二千余。市儈逐利,罔忌王章,相習(xí)成風(fēng),銷毀者不知幾千萬緡,而日愈不足矣”,(清代《皇朝政典類篡》錢幣三)如此更加重了各地的“錢荒”。于是民間私鑄、盜鑄之事層出不窮。當時不僅民間盜鑄,官府鑄錢局也大鑄減重錢,稱為“局私”。私鑄錢種類繁多,有所謂鵝眼、沙殼、魚眼、水飄、毛錢等名目,皆薄而小,雜以土砂、銅、鉛、錫而鑄造,摻雜在官鑄錢中行使,市面通貨異常混亂。
當時北京、陜西、山東、浙江、貴州、云南、福建、廣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私鑄錢幣案件,而福建是當時盜鑄、私鑄錢幣的“重災(zāi)區(qū)”之一。自咸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咸豐大錢、鐵錢后,因銅貴錢賤鑄錢無利可圖,福建寶福局停鑄二十余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后,鑒于福建各地流通制錢不足,“錢荒”嚴重,閩浙總督楊昌浚等督撫大員才向清廷疏請閩省開爐鑄錢。但官局鑄錢時鑄時停,官鑄錢數(shù)量有限,解決“錢荒”問題收效甚微,市面私鑄錢泛濫如故。當時私鑄已是家常便飯,而且深入人們的生活。光緒年間天津出版的《直報》報道說:“探聞日前廈門接奉閩督筠帥來文告示一道,即懸掛,文曰:‘照得福省制錢極少,市面不敷周轉(zhuǎn),惟近聞有等不肖之徒,私行設(shè)爐偽鑄,串同錢店摻和使用,魚目混珠,以偽亂真,致礙官鑄大干例禁,聞之深堪痛恨,查例載私鑄制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也絞監(jiān)候,差何得賄容隱知風(fēng)不報者發(fā)極遠處充軍,禁律何等森嚴,豈容爾等違法妄為,除飭差保甲嚴密查拿外,為此出示曉諭各色人等知悉,倘執(zhí)迷不悟,一經(jīng)覺察,定當照例重辦治罪,其各凜遵照切切勿違。”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二十三日福州出版的《福報》刊登有一篇無名氏撰寫的文章《續(xù)閩中錢法論》,也為我們描述了光緒年間福建地區(qū)民間錢幣私鑄盛行的景況。據(jù)該文記載,當時“私鑄之人,(福州)尚干、七里等處為多。具鑄法,用小爐一,鐵模十數(shù),鵝眼則不用模,而用夾住。止不過三數(shù)人,毀去制錢一文,可化為鵝眼七文;或化制錢一文,為私鑄二文;其中摻入壞鉛廢鐵,則二文可變五文。其始多窟宅于江邊,繼則移入黃山,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