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最好藏錢(張春嶺) |
發布日期:12-07-19 08:36: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7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如果留心一下古代錢幣出土的消息,宋代窖藏錢幣的報道最多。如2006年6月,河南西平縣焦莊鄉朱崗村磚場工人在取土過程中發現了裝滿重量超過500公斤古錢幣的陶甕,多數為宋代錢幣。同年七月,位于黃河三角洲上的山東省東營市區新區辛鎮的一建筑工地上,發現了約三十多噸的宋代鐵幣。如果再搜尋一下以往出土錢幣的消息,發現出土量最大的,還是宋代錢幣。1967年11月,湖北鄂城縣石橋公社發現了一堆古代銅錢,用4噸載重卡車共裝運62車次,總量在30萬斤左右。1995年深圳出土過南宋時期的巨大錢窖,銅錢的數量達到4噸。1997年7月,人們在滄州挖出了重達48噸的鐵錢垛,錢幣上"崇寧通寶"、"政和通寶"等字跡清晰可辨。宋代錢幣零星出土的消息更多,而錢幣愛好者在地攤上見到最多的,還是宋錢。看來,"藏錢冠軍"的稱號,宋朝人是當之無愧了。 歷史上窖藏錢幣的現象比較普遍,原因卻并不單純。有源于社會的,也有出于個人特殊想法的。從社會方面看,戰亂年代,兵匪橫行,埋金藏銀是為免招搶掠。太平時期,埋金藏銀者也不一而足,其動機往往各不相同。貪婪聚財而生性吝嗇者最多。宋洪邁《夷堅支丁》記載,有亡魂訴于友曰:"吾亡后,妻即改嫁,稚子懦弱,殆無以食。吾生時積館舍所贏白金二百兩,埋于屋下某處,愿為語吾兒發取以治生,切勿令故妻知。"想來其夫婦久失信任,才有此生前埋金、死后密告之事。還有一類埋金藏銀是為子孫或家人長遠計,不得不暫時隱瞞財產。 但是宋代人為什么特別熱衷于埋藏錢幣?是錢多得花不出去了,還是宋代比別的朝代出了更多的守財奴? 近讀宋人筆記,發現宋代人對從土中挖寶特別感冒。蘇軾《仇池筆記》卷下《盤游飯谷董羹》曰:"江南人好作盤游飯,鮮脯鲙炙無不有,埋在飯中,里諺曰'掘得窖子'。羅浮穎老取凡飲食雜烹之,名谷董羹。詩人陸道士出一聯云:'投醪谷董羹鍋內,掘窖盤游飯碗中。'"此種飲食習俗,正是大眾期盼心理的再現。佚名《嘉蓮燕語》曾載地下藏金化為女子引人發掘故事,又載:"吳俗遷居,預作飯米,下置豬臟共煮之。及進宅,使婢以箸掘之,名曰掘藏,闔門上下俱與酒飯及臟,謂之散藏,歡會竟日。后人復命婢臨掘向灶祝曰:'自入是宅,大小維康;掘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