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農民政權的“大順通寶” |
發布日期:08-07-21 13:52:36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江西衛華 筆者收藏有一枚大順通寶,該錢直徑2.8厘米,穿孔0.7厘米,正面對讀為“大順通寶”,背面穿下“工”。這錢為明末起義軍大西政權張獻忠所鑄,見證300多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張獻忠(1606 1646年),延安膚施(今陜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因為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被人陷害,被革役回到老家。天啟末年,明朝廷越發腐敗,而陜西全境災荒不斷,餓殍遍野。農民無法生活下去,最終只有鋌而走險,起來造反。陜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起義,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也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起義,他自號“八大王”。很快,他的部眾成為當時起義部隊最強勁的一支,隊伍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成為最強大的起義部隊之一。1644年,張獻忠攻克成都,11月1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大西政權建立后,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大西政權頒行《通天歷》,設錢局鑄“大順通寶”行用,據說該錢是取當地王府古玩器皿和城中寺院銅像鑄成的,因此“大順通寶”銅色呈金黃,光潤精致,百姓紛紛將此錢縫于帽頂或簪在頭發上,一是表示對起義軍的擁護,二是取其“大順”之意代表吉祥,因此傳世尚多。“大順通寶”僅小平銅錢一種,錢形厚大,勝于明錢,制作也較為精細。字體為楷書,分背無文和背文“工”、“戶”、“川戶”三種。“工”、“戶”字應為工部、戶部分鑄的。以背文“川戶”者最罕見。 1946年清軍入關后,攻入四川,為了北上迎擊清軍,張獻忠率部離開成都。11月, 張獻忠大軍扎營于西充鳳凰山,清軍出其不意對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張獻忠在指揮戰斗中不幸中箭身亡。隨著大西農民政權的失敗,大順通寶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
上一篇:大齊通寶之缺角大齊 |
下一篇:珍貴的云南牌坊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