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 陳璟
所謂“雕母錢”,即指以手工雕刻而出的“母錢”,也稱為“祖錢”,它是古代貨幣鑄造中最為關鍵的流程產物,也是衡量貨幣鑄造,特別是銅錢鑄造好壞的“風向標”。在貨幣鑄造中,需要進行第一步的就是“制作錢模”,首先由專業工匠以手工雕制母錢,并呈送中央政府進行審定,再由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鑄幣機構鑄母,鑄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鑄數枚母錢作為鑄造貨幣的母錢,俗稱“鑄母”。本文就來欣賞一枚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1874)所鑄造的“同治重寶”雕母錢(見圖)。
此錢徑3.3厘米,重14.8克,是首都博物館所收藏的錢幣類文物中的佼佼者。該錢較行用錢略大一些,銅質用料十分精良,雕工亦細膩,外緣平整無瑕,錢體厚重,輪廓標致,深峻有力,錢文纖勁,包漿溫潤。正面“同治重寶”四字寄郭,十字直讀,楷書,類宋體,背面由上至下為漢文紀值“當十”二字,由左至右為滿文“寶源”二字。與多數銅錢不同的是,此錢中間穿孔未完全鑿穿,但仍留有一小圓孔,俗稱“金口未開”。
同治,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的年號,其意為東西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故。同治帝幼年即位,得益于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名臣輔佐,出現了清代后期少有的復興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其政治上,采取修正內部統治的秩序,制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方向,大舉發展洋務運動;軍事上,收編地方武裝力量,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經濟上,大幅度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文化上,大興科舉,利用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維護自身統治;外交上,與外國列強謀求共同合作,大量購入外國軍火武裝。
滿清入關后,為穩定國家政權,在幣制方面清代延續前代的做法,開始大量鑄造年號錢。在鑄造工藝方面,同樣延續了前代的做法,實行翻砂鑄幣的工藝,該工藝需要經過制作錢模、制作范型、合范固定、澆鑄錢幣四個步驟,由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亦是這一時期的科技名著,書中對翻砂鑄幣有著詳細的記載。
寶源局,隸屬于工部,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貨幣金融機構,專司錢幣的鑄造。清代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別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并在各省設立地方鑄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規定每省只設一局,并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冠以“寶”字為首,次用該省一字如浙江的稱“寶浙局”。各省設立的鑄局存放增減頻繁,先后設立的多達數十所。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遂光緒三十一年(1905)寶源局被裁撤,退出歷史的舞臺。
一般認為“金口未開”的雕母錢,多半為沒有正式啟用的雕母錢之一,原因有多方面的,這里就不做深究。由于此類“同治重寶”行用錢存世量龐大,姑且可認為是原有雕母錢數量在已滿足鑄幣條件,故未被啟用,以至于因為某種緣故所遺留下來。據清代泉學家鮑康《大錢圖錄》記載,各錢局在每此開爐鑄錢時,先會取精煉黃銅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干母錢,最后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雕母系手工雕刻而成,故每一枚都有不同之處。雕母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后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因其工藝的特殊性,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和重要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