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錢出籠 百姓遭殃 |
發布日期:09-05-06 16:20: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宋康年 |
宋康年我國古代許多王朝都曾濫發虛面值大錢,希望用錢幣減重和使用廉價金屬來降低貨幣生產成本,適應貨幣價值的縮水,從而獲得成倍、幾十乃至幾百倍的利益,以挽救他們的經濟危機。然而這種做法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危機,相反還引發了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社會動蕩不安。 其中尤以咸豐大錢著名。清朝自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朝,總體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可是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清朝的衰敗就逐漸地顯現出來了。特別是到了清文宗咸豐即位后,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局勢變得更糟,開始是太平天國起兵造反,接著又是捻軍、小刀會起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又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處于這種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一方面鎮壓農民起義需要經費,另一方面向外國賠款也要大筆的錢。雪上加霜的是,云南銅產因戰爭關系阻隔不能北運,正如鮑康在《大錢圖錄》中所說:“咸豐三年,軍務日滋,滇銅不能繼。”在這種經濟困窘十分嚴重的情況下,清政府只好采用鑄造大錢的辦法,以解燃眉之急,別無其他良方。于是乎決定大量鑄行虛面值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等大錢。其中最厲害的是當千大錢,當時戶部規定咸豐當千大錢重一兩,折合74克,也就是說1000個一文錢重3700克,可以鑄造50個當千大錢,省工省料,可以使政府從中獲取很大利益,但吃虧的是廣大老百姓,從而引發對貨幣信用危機更是與日俱增。 盡管咸豐時期鑄行大錢出現了嚴重的后果,但也不可否認其在錢幣發展史和泉藏領域中的獨特地位,例如版別較多、鑄局較多、出譜品較多、字體復雜且有的非常精美、一般鑄造工藝都較精細等。( |